礼赞共和国 苏区展新颜(七)丨赣州:从“江南沙漠”到生态屏障

政务   2024-10-18 21:17   江西  


寻乌组工

这里是中共寻乌县委组织部官方微信公众号






秋日的章江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碧水绿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公园湖岸的彩色健身步道上,市民尽情漫步休闲、放松身心,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星罗棋布的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是今日赣州良好生态的一个个窗口,从这里可以窥见全市上下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性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位于石城县珠坑乡麒麟山的石城县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草木葱茏、青山碧水。近年来,该县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现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收益。(资料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处赣江、东江、北江源头的赣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极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关怀赣州的生态文明建设。

早在2012年,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出了“5个战略定位”的顶层设计,其中一个定位,就是打造“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并深入赣州考察指导,嘱托“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江西时又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进一步坚定了赣州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崛起的信心决心。

▲崇义县上堡乡,蜿蜒的梯田与绿树翠竹、农房村路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上堡梯田入选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较早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体现。(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在推进振兴发展和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质量提升等工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由此在红土赣南徐徐铺展。


治山理水,治出青山绿水



时值金秋,行走在赣县区白鹭乡金钩形崩岗治理示范园,可见青山夹道、草木葳蕤,一片片脐橙树郁郁葱葱、硕果满枝。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崩岗成群、沟壑满山。
▲赣县区白鹭乡金钩形崩岗治理点治理前的景象。(资料图)

▲赣县区白鹭乡金钩形崩岗治理点,整齐的田垄条带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山乡美景图。薛顺鑫 摄

“以前,一到雨季,这一大片崩岗区就水土横流,满目疮痍。经过植树种草、修堤导水等综合治理,崩岗沙洲变成了生态绿洲,这里坡面种草、条带种果,建起了一个个标准化脐橙园。”白鹭乡首个利用崩岗种植脐橙的果农钟声亮说,如今的崩岗,树高了,草深了,多年不见的飞禽走兽又在山上安家了。

▲寻乌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矿山治理点旧照片(资料图)

▲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废弃稀土矿山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内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资料图)

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稀土矿山公园,如今满目苍翠、绿意盎然。说起原先的柯树塘废弃矿山,村民刘人华告诉记者,由于多年的粗放开采,葱绿的山峦变成了支离破碎、寸草不生的裸露山包,仿佛是一片荒芜的“白色沙漠”。近年来,寻乌县在推进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水域保护四大类工程建设中,探索形成南方废弃稀土矿山治理“三同治”模式,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

▲兴国县永丰镇凌源村崩岗治理点——虎形山上瓜果飘香、生机盎然。当地采取“山上戴帽、山腰种果、山下穿靴”的方法,将这片昔日的崩岗地变成“花果山”。记者邹忠辉 摄

白鹭乡、柯树塘的蜕变,折射出赣州市生态环境修复带来的可喜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赣州曾经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度面临“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飞鸟无处栖,赤土连千里”的窘境,被称为“江南沙漠”。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赣州走过了漫长的水土治理、生态修复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紧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契机,坚持全要素保护、一体化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持续筑牢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多年治理见效的基础上,2022年,赣州市启动崩岗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通过“崩岗+生态修复、农林开发、文旅融合”模式,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崩岗综合治理。目前,全市已累计治理崩岗近2400座、治理水土流失1450平方公里。此外,生态修复废弃矿山7200余公顷,改造低质低效林900余万亩,瑞兴于钨矿、全南大吉山钨矿、寻乌稀土矿等独立工矿区成功纳入国家资金长效支持名单。矿山修复“三治同步”、崩岗治理“三型共治”、流域治理“三化模式”、低质低效林改造“四化模式”等一批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

在治理崩岗、修复矿山的同时,赣州牢固树立科学绿化理念,大力推进赣江源区生态综合治理、全国森林经营可持续试点、国家木材储备林、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持续加强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林质林相林效,让群山重披绿装。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完成赣江源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19.48万亩,完成赣南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8.6万亩,累计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730余万亩。今年以来,赣州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93万亩,退化林修复30.53万亩,封山育林15.09万亩。

▲航拍崇义县过埠镇阳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生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绘就了一幅河畅、湖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曾刘洲 摄
治山理水,赣州还在“小流域”治理上下足功夫。
金秋的宁都县洛口镇南岭村,清澈的溪水在村中穿流而过,村庄四周的山岭草木葱茏,山腰间的油茶树挂满了果子,部分果实开始由青变黄,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现在山间的土壤,含水量比以前高多了。这是南岭小流域综合治理带来的喜人变化。” 宁都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李晟介绍道,南岭小流域位于赣江源头保护区,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去年经过治理,该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6公顷,水土保持率由之前的77.88%提高到92.9%,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出口水质稳定在地表水三类水及以上标准,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的样板。
昔日“江南沙漠”,今日生态屏障。目前,赣州水库、山塘蓄水量增加2.8亿立方米,水土保持率达到82.81%;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以上,名列全省设区市前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2021年至2023年,赣州连续三年位列全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第一,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成效入选“江西水利十件大事”之一。
今年上半年,赣州市中心城区和县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居全省第一,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生态质量指数(EQI)居全省第一。


科学开发,打造金山银山



秋天的丫山,风景如画。远处,青山如黛,绵延起伏;近处,山花绽放,绿韵流淌。亮丽的风景,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游客在国家4A级景区大余丫山的玻璃栈道上观赏美景。当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将丫山打造成一个融休闲、观光、度假、运动、养生、养老等特色于一体的度假胜地。(资料图)
丫山位于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20世纪九十年代,大龙村的矿产资源开采殆尽,村民收入结构单一,面临着环境污染、村庄衰落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村子逐渐“半空心化”。为改变现状,当地坚持不填塘、不推房、不移山、不砍伐的“四不”原则,发挥生态优势,提升基础设施,发展生态产业,将丫山打造成为融休闲、观光、度假、运动、养生、养老等于一体的度假胜地,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2023年,大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
从“治山理水”到“显山露水”,再到“寻山访水”,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态地标在赣南大地不断涌现,灵秀的丫山、壮丽的南武当山、碧波荡漾的阳明湖……到处景美业兴、游人如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赣州化为了生动的实践。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赣州各地在大力护绿扩绿的基础上,全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绿水青山“好颜值”产生“高价值”。
▲村民正在定南县历市镇太阳村灵芝种植基地采摘灵芝。该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林地资源,引进种植仿野生灵芝100亩,增加农民收入。记者伍煜 摄
定南县历市镇太阳村灵芝种植基地,茂密的阔叶树林下,一朵朵黝黑油亮、盖体饱满的褐色灵芝贴地生长。基地负责人李日娇手脚麻利地将一朵朵成熟的灵芝小心采入筐中。“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投入成本更低,不会破坏林地。”李日娇说,目前基地的林下灵芝长势不错,每亩最高产量能达1000公斤,每公斤价格约400元。近年来,定南县聚焦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用好林业特色资源转化优势,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林下仿野生灵芝、草珊瑚、黄精等种植,从政策上鼓励、技术上指导、模式上创新,助力林农发展林下产业增收致富。
▲游客在宁都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赏花游玩。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既保护了生态又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途径。特约记者曾嵘峰 摄
宁都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思路,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协同产业发展,先后构建了水土保持助推小流域治理+旅游观光、茶产业、脐橙产业、温室设施农业等模式。在小洋小流域高标准打造规模达3500亩的乡村振兴脐橙产业基地,直接带动1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该县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下空间,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让群众牢牢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会昌县文武坝镇古坊村将山上水土治理和山下古坊村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获评江西省最具乡愁村庄、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吸引八方来客。(资料图)
会昌县文武坝镇古坊村将山上水土治理和山下古坊村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获评江西省最具乡愁村庄、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吸引八方来客;寻乌县探索“生态+农业”之路,利用矿区整治土地种植赣南脐橙、油茶、百香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实现“变沙为果”;定南县岿美山镇将流域治理与百年钨矿文化相结合,实施沟道护岸、环境整治绿化等工程,建设工矿文化公园,将其打造成文化旅游打卡地……
近年来,赣州在绿水青山间大力发展富硒绿色有机农业、林下经济等,推进产业化利用“增值”,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其中,挂牌成立全省首个富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累计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1234个、富硒产品认证116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91个,赣南脐橙、赣南茶油荣登全国区域品牌价值榜水果类、油料类榜首,“赣南硒品”等产品价值持续攀升。推进市场化交易“变现”,实施崇义、全南、上犹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建设会昌、崇义林业和兴国油茶碳汇试点;探索开展林权抵押,林权抵押贷款累计突破100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普惠金融标准,发行绿色债券30亿元;水权交易累计达75例,居全省第一。推进价值化补偿“惠民”,落实第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完善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累计获得补偿资金超100亿元。鼓励引导群众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等方式创收增收,让丰富的生态资源从“富在深山”变为“藏富于民”。


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走进国家级绿色工厂瑞金万年青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浓浓绿意扑面而来。该公司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推进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持续开展矿山边坡治理和复垦、复绿工作,对可绿化区域进行绿化,在矿石运输道路、卸车平台采用喷淋防尘措施,实现了“厂在山中、山在厂里,碧水环绕、鱼翔浅底”的绿色发展目标。通过系统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公司每年节约标煤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6.5万吨,单位水泥能耗可降低5%左右。
绿色发展天地宽。无论是在山川乡野,还是园区工地,赣州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绿”添“绿”的探索实践,令人印象深刻。
在有色金属、家具、化工、建材、食品等制造业领域,赣州一批企业、园区积极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图景次第铺开。目前,赣州共创建省级“绿色工厂”103家,是全省“绿色工厂”数量唯一突破100家的设区市,创建省级“绿色园区”10个,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当前,赣州正加快推动稀土钨等传统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动能。(资料图)
在赣州经开区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00吨绿色系统永磁材料技改扩建项目在5G技术赋能下,全链条高效联动。“我们研发的绿色短流程再生技术,可使稀土有价元素回收利用率达95%以上,全生命周期评价LCA碳排放减排达67%以上。”公司副总经理钟春燕说。
“对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政府会根据需求给予引导和帮扶提升。”赣州经开区企工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赣州经开区正加快绿色发展步伐,通过实施“智改数转”工程,引导企业开展“智慧工厂”“数字工厂”升级改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稀土钨等传统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动能。
振兴路上持续降碳向“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愈加鲜亮。
赣州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和优势的“1+5+N”产业体系,通过推行全流程低碳技术应用,推进制造业企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集聚高端创新源,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等“国家队”纷纷落户入驻,稀土产业加速向“绿”转型。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企业技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率先开展“美丽工厂”创建试点,实现省级以上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全覆盖。
▲航拍全南天排山风电场。近年来,全南县积极推动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实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资料图)
聚焦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上奋勇争先,赣州稳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实施南康区、章贡区、崇义县、龙南经开区、定南工业园区省级碳达峰试点,探索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获评“优良”等次。加快重点领域低碳转型,累计建成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550万千瓦,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均居全省第一,绿色建筑发展工作考核列全省第一,上榜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加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推进力度,大力发展高品质绿色建筑,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构建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新格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持续深入的治理保护,科学高效的转化利用,绿色低碳的升级发展,让赣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步入良性循环,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永续巩固注入源源动能与活力。
在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助力全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大道上,赣州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来源:江西组工微讯






END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主编:中共寻乌县委组织部

投稿:xwzzbzgxx@126.com



寻乌组工
传达上级精神,讲述基层动态,打造学习平台,展示组工风采,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