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深圳的未来,“创新”似乎是一个永恒的关键词。然而,在最新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中,一个词的高频出现令人惊讶——“海洋”出现了27次,仅次于“创新”的30次,远超“科技”的14次。在深圳最新的城市定位“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也明确提到海洋城市。而在中国众多现代海洋城市中,深圳的分量最重——这座城市早已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的规划中被确立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国家最高级别的海洋城市定位,全国仅深圳和上海获此殊荣。换言之,深圳不仅是现代海洋城市,更是这一序列中最具实力的领军者,这无疑是一张王牌。这个被誉为中国创新之都的城市,为什么对“海洋”如此重视?这又将会释放哪些机遇?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全球最富有的城市,几乎都是伟大的海洋城市。纽约:作为大西洋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纽约是全球金融和商业中心。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海洋城市,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航运和贸易枢纽。这些城市的发展,共同演绎着一个真理——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未来。世界经济论坛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如果说海洋是一个经济体,它将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价值24万亿美元。而世界银行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约60%的经济体量来自于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施罗德发布的《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称,全球30个最佳城市大多是海洋城市,可见全球已进入海洋经济时代。据OECD海洋经济数据库测算,201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出约为1.5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增加值的2.5%,到2030年,海洋产业的产值还将翻一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圳作为湾区龙头,肩负重要使命。2023年,《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正式发布,提出“建设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2024年3月,深圳发布“20+8”产业集群2.0版本,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和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更进一步突显海洋产业的重要性。2024年深圳海洋产业生产总值预计达3274亿元;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目标达4000亿元,占全市GDP约10%。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创新之都,再到海洋经济的新高地,深圳正以海洋经济为新起点,开启下一个40年的征程。如果你正在寻找下一个经济发展的风口,蛇口值得你驻足。在过去40年,深圳每10年出现一个新城市中心,而支撑新中心出现的根本逻辑就是产业迭代。如:深圳3.0时代:南山和宝安的崛起,靠的是以应用为导向的互联网和先进制造。在深圳4.0时代,深圳将形成南北双中心鼎立的格局:在笔者看来,未来10年的深圳,蛇口国际海洋城是最具潜力的城市中心,原因有三:它是一个投入产出比较明确的领域,无论是海上制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还是海洋生物医药,都有相对清晰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而科技创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突破往往需要长期积累和偶然契机的结合。海洋经济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承载着国家战略。蛇口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一环。这种战略高度,意味着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都会更有保障。40多年前,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今天,蛇口依然是深圳城市发展的关键起点。蛇口的战略地位,在多条城市发展轴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它是“广深港”海洋科技创新走廊的起点;是延伸至惠州、汕尾的海洋产业发展走廊的起点;是广深创新科技走廊的起点;更是深圳科技创新中轴的起点。这些发展轴的交汇,让蛇口成为最特殊的存在——既是深圳走向海洋的桥头堡,又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完美地将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两大战略机遇融为一体。12月19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4—2035年)》,面向2035年形成的“20+20”的产业空间总体格局中,蛇口被规划为科技创新集聚区。深圳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积累,可以快速转化为海洋科技创新的动能。这种产业协同效应,将大大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第三,蛇口作为未来城市中心,不是规划的“空中楼阁”,而是城市发展的先行者如果说前海是深圳的未来,那么蛇口就是前海的引擎,它不仅是前海发展的先行者,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示范区。数据显示,2023年前海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2464亿元,地均21亿元/平方公里。“三湾片区+蛇口自贸区”面积28.2平方公里,占比23.5%,地区生产总值近900亿元,占比35%。从地均产出看,蛇口自贸片区最高、三湾片区次之、新增片区产出最低,呈现从南到北递减趋势。这些数据证明,蛇口不是纸面上的规划,而是一个已经扎根发展、创造实绩的创新高地。在蛇口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赤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中国南山集团统筹运营的赤湾片区,占地约3.2平方公里,其中超200万平方米将建设成为赤湾海洋科技高新园。目前,园区已列入深圳市百亿级重大项目,一期项目计容建面约53.7万平方米,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工装备、水下装备及检验检测等前沿领域。海洋资源服务领域:贝克休斯、新加坡吉宝、斯伦贝谢、哈斯基等国际巨头
海洋科技领域:赤湾通信、胜宝旺、海工水下技术、青岛海检等龙头企业
创新科技领域:蓝胖子机器人、纳百水下机器人等新锐力量
国家队力量: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海事卫星技术研发)随着发展提速,赤湾的城市配套也在不断完善。南二外赤湾学校、南山中英文学校新校区的建设,让这里成为深圳教育资源集聚地之一。太子湾国际商圈、海上世界、K11等国际化商业业态的布局,则为居民带来了便捷的现代生活体验。根据规划,到2035年赤湾片区预计将集聚约6万名研发人员,引入约2000家企业,其中千万级企业约263家,5000万以上企业约83家。片区预计容纳约10万人口,年产值目标约2000亿元。一系列标志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约150米高的写字楼、4.6万平米的商业中心、五星级酒店,以及未来将建设的200米高的国际总部大厦等,勾勒出一座现代化海洋新城的轮廓。纵观全球滨海城市的发展历程,海洋经济往往成为推动资产价格的强大引擎。从新加坡滨海湾到香港维多利亚港,从悉尼达令港到迪拜滨海区,这些国际化海湾区域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带来了区域房价的显著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全球顶级富豪总是青睐海湾地区的原因所在。四十多年来,蛇口的发展史,就是深圳创新和变革的生动写照。1981年,通往香港的客运码头开通,成为连接两地的重要枢纽;4年后,招商大厦和希尔顿南海酒店一起勾勒出蛇口最早的现代化天际线。1989年,见证改革的女娲雕像落成,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一同成为这片热土的精神象征。随着时代变迁,曾经1983年建成的三洋工厂在2008年蜕变为文艺气息浓郁的南海意库;1984年被题词的“海上世界”,到2017年已发展成为融合商业与艺术的地标建筑群;而2016年,见证万千游客往来的老码头也让位给了现代化的太子湾邮轮母港。如今的蛇口,从2006年的花园城,到2020年重建后的四海公园,到2015年设立的自贸区门户,再到如今的蛇口国际海洋城,每一个里程碑都在印证着这片土地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力与增长潜力。当一座城市拥抱海洋,不仅带来经济的繁荣,更创造了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正如巴塞罗那的地中海风情,以及温哥华依山傍海的自然生活,世界级海湾区域都以舒适的建筑密度,实现了城市与海洋的和谐对话。在深圳赤湾,桑泰集团以低密度人居理念演绎海湾生活之美。桑泰·山海丹华容积率低至3.37,远低于深圳大多数新建住宅项目6.0左右的普遍水平。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这份克制换来了开阔视野与舒适居住密度。项目设计灵感源自“盒中山水”,依山而建、层层相叠的台地式布局,几乎实现户户朝南。从银灰色铝板立面到建筑轮廓的自然起伏,都与山海环境浑然一体。
五进制归家礼序、艺术主题园林、600平米泳池会所与运动空间,为生活注入优雅闲适的诗意。项目主推96-152㎡户型,三开间/四开间朝南格局与LDKB一体化设计,营造通透流畅的生活空间。当深圳的海洋战略加速推进,蛇口这座承载改革开放记忆的海洋新城,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全球发展史上,海洋经济总是与城市价值紧密相连。而赤湾,作为蛇口版图中最具想象力的区域,其稀缺的山海资源与不断完善的配套,正在创造一个令人向往的滨海生活范本。桑泰·山海丹华以其低密度的人居理念和精工品质,为追求海湾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既能享受当下,又能共享城市价值迭代的选择,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刘晓博说财经”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我平台取得联系。
【免责声明】
本文含有广告内容。本文对项目周围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市政条件的介绍,具体以政府规划及现场实际为准。
效果图是规划意向的概念设计展示,非最终规划方案,不作为开发商承诺,最终以向政府报批报建的方案为准。
本文所述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市场交易依据和投资建议,买卖双方权利义务以双方签署的买卖合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