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债,实质上不是债

财富   2024-11-09 14:52   广东  

昨天,“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在全国人大通过,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信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化债”行动,全面启动了。6万亿新增额度,加上此前宣布过的“5年,每年8000亿”,“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瞬间,“10万亿”的标题在朋友圈刷屏。
但大多数人缺少金融,尤其是财政知识。他们对这“10万亿”既兴奋又担忧,大概有以下几个疑问:

1、债务只能转移,不会消失,这种化债意义何在?

2、国债、地方债发行量越来越大,将来怎样还?谁来还?

3、这是放水(印钞)吗?会引发大级别的通胀吗?

下面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下。
存量隐性债务,是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过程中,由于财政力量不足,通过融资平台等,以各种方式欠下的非正式债务。
正式的地方债,包括一般地方债和专项地方债,都需要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备案才能发行。对于普通的地级市、县和县级市来说,发行正式债券的权限、空间都比较小。
所以各地往往通过旗下的国企,比如城投公司、地铁公司等融资,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信托、委托贷款、债券等,抵押物一般是土地、不动产。
银行贷款利息还低一些,其他渠道的融资成本就比较高,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融资,成本更高,加上渠道费,年利息动辄在8%或以上。
地方城投债的总规模接近70万亿,但不是所有的城投债都被上级认定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财政部最新认定的是14.3万亿,列入未来5年化债计划的是12万亿。
这些隐性债的债权人包括:银行、机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或者是工程代建方等。
由于房地产低迷,地方卖地收入大减,来自房地产行业的税收也大幅下降,一些地方连支付利息的能力都没有了,更遑论还本。
如果不化解最困难的那部分债务,不仅会给中小银行带来风险,还会让一批信托产品暴雷,一些债券到期无法偿付,进一步拖累经济。
地方债是各省统一发行的,信用等级仅次于国债。这些债券期限长(专项债一般为15年),利率低(9月份新发专项债年利率2.16%),可以拿到包括央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抵押融资,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相当于“准现金”。
所以增发10万亿专项债,卖出去很容易,在市场上是抢手货。地方政府拿到这笔钱,可以替换原来的高息、短期债务,解除警报。通过这种债务置换,可以给地方政府节省大量利息。财政部的说法是,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还可以拯救一批中小银行、信托公司,避免暴雷;让一批代建商拿到政府欠款,用来支付材料费、员工工资,激活一批产业链上的企业,让一批家庭脱困;解决体制内出现的欠薪、降薪等问题。
所以,10万亿新债券的发行意义非常重要,化解了金融风险,解开了“三角债”困局,还可以带动居民消费。
截至2023年末,中国的国债余额是30万亿,地方债余额是40.7万亿,隐性债务是14.3万亿,政府有偿付责任的债务一共是85万亿,占GDP的比重为67.5%,低于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
但不少人还是担心,这么多的债务将来怎样还,谁来还?
政府债务,不存在实质性还的问题。解决办法是发新债还旧债,新债规模高于旧债,就像滚雪球一样,债务规模越来越大。
比如美国2019年末的时候国债余额是23万亿美元,2023年末是35万亿,一轮疫情冲击,让美国国债余额暴增了66%。
美国有3.35亿人,国债平均到每个美国人身上,就是10.45万美元。美国人不喜欢存钱,普通人拿出2000美元都困难,理论上是无法承受这些债务的。
事实上,这些债不用美国老百姓还,也不用美国政府出血,而是滚雪球、发新债还旧债。
中国未来的政府债,也是这种解决办法。
所以,内债从本质上不是债,不用还(只发新还旧),只是记账。
既然如此,政府债可以无限量发下去吗?
也不是,国际上有通行的债务率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政府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太高,可能会影响主权债务评级,到国际市场发债难度会上升,成本要提高。
国际上有所谓的“警戒线”,比如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最好不要超过60%等等。但事实上,这个标准一直在被突破。比如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是118%,几乎是警戒线的2倍了;日本更是接近250%,是警戒线的4倍。
所以,警戒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谁会担心日本国家破产,日本国债仍然有很多机构买。
甚至有人认为,日本政府把负债集中在自己身上,让老百姓负债率降低,楼市长期稳定,是很高明的。
在现代经济体系、金融体系下,经济增长无非是三大部门——政府、企业和个人轮流加杠杆。
房地产出现拐点之后,中国居民家庭厌恶加杠杆,纷纷提前还房贷、降低杠杆。民企、外企也大部分停止扩张。在这种情况下,要拉动中国经济,只能让政府或国企逆势投资,政府投资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发国债、地方债。
目前中国出现的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要启动经济、走出通缩,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只能让政府扮演主角,通过发债来拉动经济、改善民生。单方面降息、降准作用不大,只能陷入流动性陷阱。
上图是最近两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民间投资低迷是毋庸置疑的,国有投资也在缓慢下滑,上图中的红线显然要赶快拉起来才行。
增发国债、地方债算不算印钞,算不上量化宽松?
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央行购买了国债或者地方债,才算印钞,因为投放了基础货币,市场里的钱增加了。
最近几个月,央行净买入的国债是5000亿元,开启了新的印钞方式,但总量不算大,尚未启动量化宽松。
如果地方债、国债不卖给央行,只卖给社会上的资金,就没有增加基础货币。但政府发债可以增加资金周转速度,扩大实际投资,提升了社会融资额和广义货币M2增速,也有印钞效果,我们可以称之为“软印钞”。
央行直接投放基础货币,是“硬印钞”。
发这么多国债、地方债,会带来通胀吗?
今天统计局公布了10月的CPI,同比涨幅只有0.3%,比前三个月有所回落。
从上图(蓝线)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年多来通胀率一直挣扎在0%附近,通缩迹象明显。
也就是说,我们正处在冬天,大家都很冷。现在拉来了两车煤炭准备烤火,结果有人忧心忡忡地说:这些煤炭会让夏天提前到来。
所以先不要担忧通胀,现在需要担忧的是如何走出通缩。等CPI突破3%的时候,再谈论通胀的问题。
网上总有一些大聪明,以貌似忧国忧民的方式吸引眼球,你怎么做都不对。对于这些既缺少经济常识,又喜欢哗众取宠的人,可以屏蔽。关注这些人,感受他们的负能量,只能浪费宝贵的投资机会。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发债不是发展经济的上策;一次性大规模化债的做法,也只能偶尔为之。
上策是激发民间创新、创业的活力;改变预期,降低富人润的欲望;让普通人有钱消费。
但既然病来了,还是要早点吃药,吃够剂量的药,才能早日康复。化债,就比好大剂量的药。
宏观政策终于开始轰油门了,这无疑是正确的。对于经济、股市和楼市,都是利好。
只不过,特朗普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如何巧妙化解,至关重要。



最后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一共有4个主要的公众号,经常更新的是“刘晓博说财经”和“刘晓博说楼市”。

还有两个备用号“刘晓博说财经Pro”和“刘晓博说楼市Pro”。两个备用号主要是在主号忙碌,或者一天多次出现重要新闻的时候发稿,及时为大家服务。

所以,下面这4个公众号大家都要关注,都“加星标”。比如昨天早上美联储降息,我就是在“刘晓博说财经Pro”公众号上第一时间分析的。


欢迎关注以下公众号


刘晓博说财经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