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河街最早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当时是一串建于河滩之上,夹在城池和沅江之间的吊脚楼。因为地势低洼,每次洪水袭来,总会被淹没,积水成河,人们就叫它“河街”。2015年,常德市启动常德河街建设,将老常德人记忆中的河街,从沅水边搬至穿紫河畔。当时,画家黄永玉欣然提笔,为自己的出生地题写街名“常德河街”。常德河街长1.5公里,按史料重新修建的麻阳会馆、鸳鸯走马楼、美孚洋行、江西会馆……总共211栋建筑气势恢宏,作家沈从文散文里的戏院、茶楼、客栈在这里得到一一重现。 常德河街的美,一半在街,一半在河
詹姆斯·艾瑞·艾金顿来自英国布里斯托,他已经在湖南常德生活了16年,作为常德洋女婿,他是第一位申请常德武陵区“中国绿卡”的国际友人,而且对常德河街里到众多非遗文化非常感兴趣。詹姆斯·艾瑞·艾金顿
今年70岁的黄苏平唱澧水船工号子已经50年了,从小听着船工号子长大的他告诉詹姆斯,船工号子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詹姆斯在黄苏平的细心教学下,还学会了几句船工号子,很是开心。
詹姆斯与澧水船工号子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黄苏平在游船上共同演唱澧水船工号子
湖南文理学院历史学教授周星林告诉詹姆斯,常德河街它因水而兴、沿城而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这象征着老河街商业的繁荣。当年,成千上万的小排流到河街码头后,就拼拢扎成了新的大排。进洞庭、下武汉、顺长江到上海,有交易就形成市场,河街由此而生。詹姆斯和湖南文理学院历史学教授周星林身着汉服共游河街
河街上,最受游客欢迎的便是保留着常德传统窨子屋建筑风貌的鸳鸯走马楼。曾经,它是人们喝茶看戏的地方,现在作为常德市非遗传承培训基地,是目前湖南最大的以戏楼为主体的非遗主题展演馆。
鸳鸯走马楼
每天下午包括澧水船工号子在内的常德丝弦、高腔、花鼓戏、鼓盆歌等非遗节目在这里轮番上演。台上,弦歌袅袅,锣鼓喧天,厅堂、厢房、回廊里的观众挤得满满当当。詹姆斯特意前来请教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张兰。张兰说:"在常德,万物皆可丝弦"。平日里,詹姆斯听家人和朋友们经常哼唱常德丝弦,学起来也是有模有样。
詹姆斯向常德丝弦青年传承人张兰请教
如今的鸳鸯走马楼里,号子、丝弦、高腔等传统技艺不断的演化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游客们观看表演的时候,手里也少不了一杯舌尖上的非遗。
詹姆斯向常德擂茶习俗非遗传承人谢元学做擂茶
擂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陶钵里,一根山胡椒棒来回研磨,将生米、生姜、茶叶等食材捣碎混合,湖南常德擂茶习俗非遗传承人谢元在河街的鸳鸯走马楼开了一家新中式擂茶店,他告诉詹姆斯,擂茶是当地招待客人的必备饮品。詹姆斯喝着自己参与制作的擂茶,连说好喝。除了擂茶之外,传统香薰制作技艺、麻质画、木雕等60余家非遗团队正陆续入驻河街。每一项非遗技艺的学习过程,詹姆斯都非常珍惜,丝毫不敢马虎,认真起来像个小学生。华灯初上,河街又到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河流剧场的大型灯光实景秀《老街记忆》每晚都会在码头上演。在一声声熟悉的叫卖声中,河街的历史在现代的光影中再现,詹姆斯和演员、游客们一起舞蹈,沉浸在“湘西大码头”的旧时光里。傍晚的常德河街 河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从今年1月到9月,来这里参观的人次达到了620多万。热闹的河街夜生活 如今,常德河街承载着沅水流域的码头文化与乡土记忆,将历史文脉与城市空间完美结合。詹姆斯说这曲常德丝弦最能代表他打卡常德河街后的心里话。
《亲亲常德待客来》:
逛世界,游世界,南游北逛,北逛南游
不如赶早到常德来……
视频创制:山川 章欣 海斌 实习生胡冰清
记者采编:山川 章欣 海斌 实习生徐小雨
图文编辑:思雨 实习生李依婷 实习生程曦
审核:阳玲 山川 章欣 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