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 “智装”有道 |
——记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华 |
从教14年,他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学生点燃希望,在职教领域发热发光;他领跑在职业教育前沿,建成重庆市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重庆市机器人推广中心,为装备制造类专业首创研发了“积木智装”教学装备;他指导学生掌握过硬技术,在一线工作岗位上担当技术能手,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400余项,其中10余人斩获全国一等奖;他领跑在智能制造产业前沿,为企业提供技术升级改造,积极服务新质生产力提升。
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6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这些荣誉与数据的背后,是他对职业教育无限的热爱和奉献。他就是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华。 2010年,张华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当时的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担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教师。 当时的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是只能培养专科生的职业大学,教学设施存在一定局限,且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张华深刻意识到,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技能,自己必须首先提高专业水平。
为此,张华在学校成立了工作室,并配备了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工业机器人等。自那以后,上课时,他总会带着学生在工作室进行理论教学加实际操作,并积极吸纳对该领域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共同开展研究和动手实践。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我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亲自去工厂一趟趟采购教学材料,以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张华介绍,他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多样性,依据学生特质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积极引领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得到提升。
而为了确保备赛的充分性,张华不仅常常牺牲周末与节假日休息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额外的技能训练,还针对每个学生的弱项,提供个性化辅导。 “学技术的都有一股子钻研劲,经常为了项目熬到凌晨。”张华的一名同事说,在训练中,若是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他会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不断调整方案,直至找到最佳的解决策略。 靠着这股钻劲儿,张华成功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其个人也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能大赛中取得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仅有这些显然还远远不够,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张华及其团队不但建造了自己的生产教学型智慧工厂、花园式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工程中心,还建成了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基地、工业机器人集成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育人平台。在这里,他们钻研技术、研发项目、制造产品、积极备赛,取得了20余项国家专利,为政府、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价值,帮助1000名学生获得竞赛奖项。 正是在这种“教融于产、产促进研、研引导学”多元融合、多维互促的环境下,张华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每天和学生从早待到晚,构建了一种“从作业到作品,从作品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3T”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一种“情感要素”全程驱动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参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并将研发项目投入学校自己的智慧工厂实现成果转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华表示。 如今,“3T”人才培养模式荣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教师团队也向着更优质教学大步迈进:他们立足教学一线,探索“三教改革”,实施“翻转课堂”,通过参加教学比赛,打造精品课程,让学生学到最新的前沿技术,让课堂火起来,让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育人过程中,“理论多实践少”是一大教育难题,存在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矛盾。为了让学生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无缝衔接”,近10年来,张华及团队坚持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科教融汇,与企业联合探索新型学徒制,通过以师带徒形式积极开展实践实训。 “将职业教育课堂搬到企业,将教学和科研团队带到技术一线,将产业一线工作过程的要求纳入课堂教学,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进行新技术研发,既能够培训优秀教师和优秀技能人才,也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驱动下增长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张华说,过程中,企业专家也会常态化到校开展讲座,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学生、学校倾囊相授。 目前,依托学徒制,该院已培训了30名优秀教师,培养了超过1500名优秀技能人才,其中200余人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在破解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为青山、红宇、蒂升克虏伯等企业开展了技术研发和生产改造项目。此外,在学徒制的基础上,张华及团队还进一步探索了“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即岗位、课程、竞赛和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培养学生成为从专业知识到岗位实践相贯通的人才。
得益于此,近几年,团队在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奖400余项,多项竞赛成绩名列重庆职业院校前列,如在第五届“互联网+”大赛中荣获全国银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018年“挑战杯”职挑中获全国一等奖。 教学装备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三教改革等最终落到教学装备上去表达。为丰富教研设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志与兴趣,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张华和团队决定自己研制教学装备。 在研制过程中,张华和团队碰到了包括设备过于庞大、成本高、教学设备通用性差、部分教学设备过于生产化或过于教学化等诸多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张华及团队开发了高度模块化、标准化、通用性好、互换性好、耗损少、维护少、成本低、升级方便的模块化辅助架体装置,最终成功研制出一套教学装备的标准体系和符合标准的开源积木式智能制造教学设备。 “在团队开始研制积木式智能制造教学装备之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处于空白。但目前,我们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张华认为,国标中针对通用基础教学设施制定的时间早、时效差,更无新兴技术智能制造类的相关教学设备的标准,希望该项目能填补职业教育教学装备标准与平台的空白。 张华介绍,这种设计像玩积木一样,可实现快速搭建各种智能制造教学系统,满足了教育的灵活性和多变性需求,“通过积木式智能制造教学装备撬动教学变革,使得教学装备与教学资源有更好的互换性、通用性,更专注于教育本身。” 目前,团队已经生产了300多套积木式智能制造教学装备,供订单学校、企业投入使用。基于该项技术,团队还实现了系列教改成果的突破,包括主持市教委重大教改项目《基于“互联网+实训”的工业机器人实训教学平台探索与实践》、主持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工业机器人课程实训教学研究》等,主持主研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6项。 因为热爱技术,所以潜心钻研。因为深耕,所以突破。就这样,张华与团队秉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信念钻研机电工程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从无到有的巨变,用积木式智能制造教学研究打造了一个教学实施新世界,不仅照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也为推动智能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新生力量。 “未来,我们将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装备标准的深入研究,大力开发标准化的教学装备,让新时代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张华如是说。
记 者:朱大亮 郭延松(实习)
编 辑:张 曦
初 审:罗 君
总编辑:韩 霄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推荐阅读
◆璧山融媒助阵璧马 从万人跑到千万人“燃”
◆鸣枪!2024璧马开跑,他们来了!现场直击→
◆璧山马拉松开赛,花小龙的第一次全马
◆花小龙的第一次全马献给了家乡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