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转趣闻 | 非遗浸初心 文化共传承——访二十四节气研究专家应克荣

文摘   2024-10-16 14:50   安徽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多年来,二十四节气研究专家、淮南师范学院教授应克荣潜心研究、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气象元素,结合地域差异与文化习俗差异,创新开展应用研究、文化传播和科研教育工作,实现硕果满枝。近日,来自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们有幸对应克荣教授开展了专访。




“谷雨潇潇” 播种初心


应克荣称,淮南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文化沃土,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还是无数珍贵历史文化资源的摇篮。在参加淮南师范学院创建的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日常工作中,应克荣初步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随后,她应邀参与于淮南市举办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对探索二十四节气在淮南本土的文化传播与弘扬之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解密淮南文化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因密码,应克荣坚持在“力行”上下功夫,走访调研淮南市及周边地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感受风土人情。应克荣指出,尽管学术界普遍认为二十四节气发源于黄河流域,但实际上其第一次完整地记录出自《淮南子·天文训》一书。应克荣翻开自己厚重泛黄的历史资料书,展示道:“在查阅诸多资料、围炉探讨多次后,我与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事们逐渐打磨、坚定了这一结论。作为一名文化科研工作者,也作为一名淮南高校教师,深入研究探索《淮南子》在二十四节气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初心。


在未来,应克荣计划沿淮河走访调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让节气科普之花开遍淮河两岸。



“凝露成霜” 坚守依旧


应克荣主持出版的《时间里的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研究》一书,已获评“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称号,该书清晰梳理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衍变、传承与创新等历史脉络,通过其与民俗、诗歌的关系外拓和文化交融,全面展示了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与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回忆起书籍的创作过程,应克荣用“寒露”“霜降”两个节气来描述其中的艰难曲折。


应克荣称:“道固远,行则将至;事虽巨,坚为必成。科研工作贵在坚持、成在不懈,只有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严谨治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秋分时节” 桃李芬芳


从事科研工作和高校教学工作以来,应克荣一直坚持将“创造力”蕴藏在“平常心”之中。她以平常心去看待教学和科研,把各项基本工作做好,不仅认真研读各类教材和参考书,广泛涉猎热点知识,也会挤压业余时间或休息时间去写论文、报项目、写报告。在日复一日的精心研究工作中,“惊喜”被悄然创造。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创作诗歌。在拟写新书写作大纲时,我翻阅了古今两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著作,发现现代诗人创作的主要内容是节气养生与节气民俗,这与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应克荣紧握这一灵感,在新书中精心梳理了二十四节气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诗歌的表现方式,将节气与文学、诗歌、艺术紧密相连,创造性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式美学浪漫。



在传承弘扬二十四节气方面,应克荣表示,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古老、厚重的文化遗产,更是现代、鲜活的文化资源,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共建高质量育人“生态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常授课时,应克荣常常利用课间十分钟为学生们播放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纪录片,亲切讲述每个节气背后的故事、解答同学们对节气作用与影响的好奇和疑问,还将理论联系实践,指导新闻系学生外出采风、探索真知。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王心妍微笑着说:“应奶奶的课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听着她总结采访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感受着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魅力,我也想跟随老师的步伐去探索节气符号的发展与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文化元素,也是加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根基的一片文化厚土。以应克荣为代表的淮南师范学院教师、淮河文化研究专家,将身体力行带动更多有志青年深度挖掘淮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以传承文化的执着、弘扬文化的担当、创新文化的自觉,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人物简介


应克荣,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共党员,主持省部级教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课题: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豆腐文化研究——以淮南市为例”、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薛涛研究”,参与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文化语境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研究”等。出版专著4部。其中《淮南豆腐文化》一书,获评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安徽省“三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时间里的中国智慧——二十四节气研究》一书,获评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先后荣获安徽省社科普及先进个人,淮南市拔尖人才、淮南市文化名家,淮南师范学院首届“舜耕学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嘉奖等荣誉。



来源 | 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记者团(作者:刘娟、张雁然、刘紫檀)

排版 | 林依诺(滁州学院)

一审 | 谢心月、李薇

二审 | 王海涵


往期推荐

征稿 | 等你们来,安徽高校优秀学生作品!

征稿 | 等你们来,安徽高校优秀会员媒体!

定格 | 校园掠影,青春的印记

安徽校媒
中青校媒(安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