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作为关公故里,不仅孕育了关羽这位千古英雄,还流传着众多与之相关的传奇故事。不仅如此,在这里,有不少与之有关的珍贵文物,将关羽忠义传奇的人生与运城源远流长的历史紧密衔接在一起,让每一位到访运城的人,都能感受到关公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底蕴。
文物名片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青石质。碑刻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上部篆书“关圣帝君像”。中部为线刻关公骑马全身像,像正上方刻四环吊印图、“汉寿亭侯”印图。下部撰文:“夏历岁次壬戌夏四月吉日重镌。像赞。义存汉室,致主以忠。春秋之旨,独得其宗。天地合德,君师同功,圣神文武,百世所崇。知解县事昆明马向庆敬书。和济工局董事人等督工。稷山县杨积堂刻石。”
清代的关圣帝君像刻石便是其中之一。整体高115厘米、宽50厘米,选材质地坚实的青石雕琢而成,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古往今来人们对关羽的无尽崇敬。
端详这块刻石,其结构清晰,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颇具匠心。上部以篆书刻着“关圣帝君像”五个字,古朴典雅、庄重肃穆,向世人宣告着这块刻石所蕴含的主题,拉开了关羽传奇故事的序曲。
中部是整幅刻石的视觉焦点——线刻关公骑马全身像。画中的关羽身姿矫健,气宇轩昂,稳稳骑坐于马上,周身散发着不怒自威的气势。胯下战马仿佛随时准备奋蹄奔腾,将关羽的英武之气衬托得淋漓尽致。而在画像的正上方,四环吊印图与“汉寿亭侯”印图尤为夺目。“汉寿亭侯”是关羽被封的爵位,这方印图不仅是他身份的象征,更是他在历史上赫赫战功的见证;四环吊印图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或许是在隐喻关羽一生的传奇和不凡。二者与关羽像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出一幅极具历史厚重感的画面。
下部的撰文,则是对关羽一生的功绩与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赞美。“夏历岁次壬戌夏四月吉日重镌”,点明了刻石重镌的时间,为今人探寻其历史脉络提供了线索。“像赞。义存汉室,致主以忠。春秋之旨,独得其宗。天地合德,君师同功,圣神文武,百世所崇”,短短数语,却将关羽的忠义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关羽一生心系汉室,自桃园结义后,便一心追随刘备,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富贵诱惑,都从未动摇过他的忠诚之心。他熟读《春秋》,深谙其中的忠义之道,并将其践行于自己的一生。在战场上,他勇猛无敌,威震华夏;在为人处世方面,他义薄云天,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道德楷模。这种忠义仁勇的精神,与天地同德,与君师同功,故而受到百世的尊崇。
文末“知解县事昆明马向庆敬书。和济工局董事人等督工。稷山县杨积堂刻石”的落款,让我们了解到参与刻石制作的人物,他们虽身处不同职位,却齐心协力完成这方刻石。
这一众人协作的成果,从侧面体现了千百年来关羽的形象在人们心中不断升华。儒家因为他的忠义精神,尊其为“圣”;佛教称其为“佛”,将他的勇猛与正义融入教义;道教尊其为“天尊”,赋予了他超凡的神力与地位。帝王们也屡次加封,从 “侯”到 “王”“帝”“圣”“天”,褒封不断,关羽的庙宇遍布大江南北,香火不绝,人们对他的信仰与崇敬从未间断。
清代关圣帝君像刻石,不单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文物,更像一部石上史书,它将关羽的忠义仁勇定格在一方青石之上,让后人得以感受那份历经千古而不变的精神力量。它时刻警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精神,始终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值得我们代代传承、永世敬仰。
长按保存上方二维码
来源丨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
编辑丨郭晓晶 郭东旭 责编丨李鑫
审核丨范亚宁 监制丨卫江鹏 张文芳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版权归盐湖融媒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4120200034
【声明】 本公众号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丨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学习参考和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更正或删除。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邮箱:wlaqx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