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山火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然而,灾后救援的温暖善意也在某些地方变了味。亚凯迪亚跑马场(Santa Anita Park),原本是爱心民众捐赠救灾物资的集散地,却因为某些不当行为引发了争议。
物资堆积如山,“零元购”现象屡现
自山火爆发以来,亚凯迪亚跑马场成为了捐赠中心。源源不断的爱心车辆装载着衣物、食品、矿泉水等物资抵达现场,展现了民众慷慨无私的一面。一位华人张先生感慨道:“你能想到的日常用品,这里几乎都有。”
然而,善意的背后却掺杂着不和谐的声音。有目击者爆料,捐赠现场出现部分非灾民人士大肆领取免费物资的现象。一些华人大妈、大叔被指拖着行李箱或手推车,随意挑选甚至过量领取救灾物资,“就像春节采买年货一样”。有社交媒体用户更是直言后悔没带拖车,因为“免费东西太多,可以多拿几箱回家”。
这种行为引发了强烈争议。一些华人评论者愤怒地指出,这种“零元购”行为丢尽国人脸面。“这些人大多不是灾民,甚至表现得兴高采烈,与真正受灾家庭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
善意为何变质?捐赠现场混乱的背后
有志愿者透露,跑马场的物资储备已经超过预期,以至于现场不得不贴出标语,停止接收衣物和鞋子的捐赠。这种“物资过剩”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人的贪念。更有甚者,许多非灾民因捐赠现场管理宽松,误以为“人人都可领取”。
住在疏散警告区的华人居民 Rachael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的父母因不识英文,误拿了一袋猫粮回家,而家中并没有宠物。“我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是留给有需要的人,不是免费的‘福利’。”这种文化误解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问题的复杂性。
不过,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曾到过现场的林女士认为,领取物资的群体不仅限于华人,也有很多其他族裔。“有些人并非房屋被烧毁的直接受灾者,但心理上受到的创伤让他们同样需要帮助。从这个层面看,他们也可以算是灾民。”
救援背后的道德思考
对于“非灾民领取救灾物资”的现象,有关各方持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善意的滥用,直接削弱了捐赠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只要物资能够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善意的传播就没有浪费。
但不可否认的是,捐赠现场秩序的混乱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而部分“趁乱占便宜”的行为则进一步引发社会对救援体系的信任危机。
洛杉矶山火的余波不仅让人反思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也暴露了人性复杂的一面。在善意被滥用的同时,是否有更多机制可以确保捐赠物资真正送到受灾者手中?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希望在未来的灾后救援中,善意能够更有秩序地传递,避免因为少数人的行为而让温暖的光芒蒙尘。
本文由LAPEOPLE编辑整理,部分素材整合自世界新闻网,本文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否则将进行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