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刚
近期,有幸拜读了贵阳连亚云先生撰写的《自谜自说话离合》中关于离合谜“按序出底”一文。全篇写得中肯厚道。敝人亦想唠叨几句,仅供参考。 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是谜人进行灯谜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构成作品画面和内涵的诸多因素都是由实际生活提供的,连主题思想也是如此。艺术离开生活,创作就会失去源泉而枯竭。认识生活是表现生活的基础,这种认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谜人对生活的认识越明晰深刻,对艺术手段的掌握就越熟练,他的作品就越有价值。艺术同宗共源,相互渗透,灯谜艺术亦然。如同画家作画,要创作出更加生动丰富、更具独特风格的作品。比如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他带着画本和笔墨,不断地写生,积累画稿,在富春山上居住数十年,体会山的魂,一挥而就创作了传世杰作。因此中国山水画家也认为观察自然,仅仅表现地看到“山川之骨”是不够的,还要经过闭目深思,悟到山川之气,对自己从自然界中选择的对象要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认识,方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真谛。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好的作品总是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
敝人在数十年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实际上创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互相联系、交替进行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同时进行的,并非按“顺序”逐步就位。我们只有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它,才能使谜作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其实,艺术创作不能一味追求“顺序”。否则,谜作会显得机械、板滞,自己把自己的作品搞死。正像画家作画,书家行书,不可能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所谓在文化艺术体系中,“气”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老子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到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也。”从远古哲人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窥见,“气”是一个摸不着,微乎其微却又时刻萦绕的东西。在中国的文艺体系中,“气”更体现为一种精神面貌,一种艺术特质,一种内在活跃的生命力的表达。而刘勰的《养气》篇,专门论述了“气”之通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气”体现为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气势通达,心气平和,而除了单纯讨论这种“气”的顺畅的重要意义之外,“气”作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充塞于天地之间,混沌虚无,它作为生理之“气”是万物生存之必须,没有“气”的纵浪大化,万物将无法生存。而“气”的内涵却又不仅仅止于物理层面,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气”被援引于书法艺术创作及意蕴的表达中,逐渐变成一种哲学概念,进而形成中国独有的“气”文化。在书法艺术中,把“气”运用于创作中,体现为一种“气力”。而上升为精神层面之“气”,便又是书法绘画艺术中一种内在活跃的生命传达,一种精神气质。笔者认为书法艺术的“气”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书法作品显示出来的气韵、气势,表现出来的意境和风格;另方面是指书法家的气质,这种气质即人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的综合反映。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
一般而言,灯谜创作的构思定势是在意象物态化之前的心理活动,是眼中自然转化为心中自然的过程,是心中意象渐渐清晰化的过程。创作构图的任务就是要将生活中的素材在头脑里升华成为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在构思的整个过程中;谜人都要紧紧围绕演化立意这一中心环节。在构思的第一阶段里,作者的情感和创作力是十分活跃的,头脑中的意念往往受到某种触动而爆发出创作激情。这个时候要珍惜脑海中浮现出的形象,对这一图形进行精心的酝酿构思,并利用各种创作素材进行创造。第二阶段,当受到形象触发,产生一种创作欲望时,应该首先明确立意。因为作者要精心地从生活积累和收集的素材中选择可以用于提炼加工的实用素材。第三阶段是创作力特别旺盛的阶段,通过精心的构思完成立意。构思是依据生活中的素材的观察体验,依据从中发掘的主题思想,塑造艺术形象,酝酿结构等重要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和主观再到主客观结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
笔者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从中体味到须将书法艺术中“气”之理论运用到灯谜创作中来,既能注入活力,又能使灯谜作品得到升华。我们经常强调“自然流畅”,此乃“气”之功矣。因此,敝人管见:灯谜创作不求所谓的“顺序”,应该崇尚的是“秩序”和“秩序性”。同时,说句题外话:我始终不太赞同“词汇”采用增损离合技法。因为,它有悖于语言学的语言语法、语言逻辑、语言修辞。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