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杂谭:十年疑此乐

百科   2025-01-14 22:23   江苏  
灯下谭:十年疑此乐

——我的“词汇·离合观点”之始末

湖州 莫志刚

灯谜创作与其它艺术创作活动同样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是谜人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即实实在在的灯谜作品。但一定的灯谜创作必然会受到思想意识的影响,而且灯谜理论对创作活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灯谜作品表现出的是谜人的内在精神、文化素养以及对事物深邃的洞察与体会,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和感悟。因此,掌握灯谜理论来支撑相应的灯谜创作实践,可以有效地加强谜人的艺术修美,促进谜人的学术思考,提升谜人的审美水平。


      2014年4月19日,苏州市灯谜研究会在会长吴建伟、秘书长彭志浩先生的率领下来湖指导交流。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感觉“词汇谜”采用增损离合技法在当今谜界成为主流,这是灯谜创作的误区。席间,我把这个想法大胆地和龚海波先生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他说:莫老师这个观点的提出你要谨慎考虑,涉及面太大了。

  2014年4月19日,苏州市灯谜研究会谜友来湖指导交流


       此后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的脑海里始终考虑和纠结着这个问题,遗憾的是几乎清一色的反对声和否认词,且还有个别人不友好地暗中讥讽。唯有上海徐汉明老师和苏州已故谜家俞涌先生的支持和力挺,给了我坚持的勇气。俞湧先生认为:过度偏重字谜笔划结构(而不是字素)机械简单拼拆创作,而不是全面运用谜法增损离合会意综合的创作是一种不入流品江湖派方士谜,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灯谜大繁荣后的一种倒退,一种蜕变,光凭这种单一手法是称不上百花齐放的繁荣,即使猜射场上反应迅捷,热闹非常,没用——这是技巧,不是文化!徐汉明先生言:当今有不少多字离合谜作出偏重偏旁部首、笔画字素的机巧腾挪,面、底破碎不堪,自动离合,实是杂乱无章,难寻厘绪,无法简洁释清扣合,影响了灯谜传播的效果。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作些思考,其一:理论的层面,灯谜创作不能忽视相应的理论支撑,不能忽视前人的成谜理论。无论是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还是薛凤昌的《邃汉斋谜话》“谜以会意为正大"十分明确;其二:艺术是相通的,灯谜创作亦是,都应讲究秩序、画面,不能给人乱而无序的感觉。可惜我苦于一直找不到能令人信服的依据和理论。

和苏州谜友在南浔嘉业藏书楼合影留念

       毛泽东同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因此我心中不气馁,思考不间断,交流不停止。直至2024年3月28日下午,正在查阅资料时,脑海里瞬间一个灵感令我为之振奋,我的思考成熟了,想到了突破口,找到了切入点。笔者认为词汇谜运用增损离合法,谜底分别涉及到主谓宾定补状结构(也有省略主语),形成了所谓的短语。通过“顿读”和“别解”,将短语重新分解成几个字或词,使它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灯谜创作是一种情感性的兴辞实践活动,它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将个人的情绪和感觉兴辞化,客观上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功能。然而,整个创作过程中贯穿了语言修辞、语言逻辑、语言秩序的所谓语法规范。因为语音、词汇、语法,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决定了词汇创作的基本特征。

      在书法艺术中,把“气”运用于创作中,体现为一种“气力”。而上升为精神层面之“气”,便又是书法绘画艺术中一种内在活跃的生命传达,一种精神气质。说到底,这种“气”所产生的自然流畅无疑是遵循了文字语言交流的语法规范。词汇谜的创作,它符合语法结构,符合语言逻辑,谜底分别涉及到主谓宾定补状结构(也有省略主语),形成了所谓的短语。通过“顿读”和“别解”,将短语重新分解成几个字或词,使它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敝人认为:“它们的主谓宾定补状结构被打破,则容易产生层次、画面、秩序、主次的无序。况且,当面、底未结合前,它们均各自独立成文,句式完整,而被谜化后(经增损离合后),原有的面、底均被支离破碎,基本的文化架构消失,语言句式(短语)荡然无存,则如留下两箩筐拼装的零部件,面为碎底为乱,致使面、底均不成文,欣赏者(猜众)读后很难寻绪;句式亦无存,语言交流难于完成,如同书画中秩序、远近、层次、布局均不够清晰”。 

      于是迅即动笔,经过近半天功夫,《三谈词汇谜的增损离合》终于成文。当晚,我与苏州市灯谜研究会秘书长彭志浩先生通了电话,他十分热情和支持,次日即在该研究会公众平台推送。拙文刋发后,武骝先生与我通电话道:你终于说出了你想说的话,而且说透了,为你高兴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出品 |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谜学分会
制作 | 苏州灯谜融媒体编辑部
编辑 | 书生

苏州灯谜
中华谜友集聚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