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都在听的《博雅新闻》,终于等来了

文摘   2024-11-14 20:02   广东  





最近好多朋友在找《博雅新闻》,我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在学霸圈子里,孩子们都在听。


现在的孩子时间很紧张,想了解世界大事,没时间看,就用耳朵听。


优秀的家长都知道让孩子关注和关心世界非常重要


从小看见并理解现实世界,是培养孩子拓展视野、保护好奇心,增加自驱力的绝好方法


就拿10月份的大事来说,马斯克的“星舰”成功试飞。



当小孩子了解到人类第一次用“筷子”夹火箭,20年后他有望一大早飞到火星去,晚上再飞回来。这会不会让孩子小激动一把呢?说不定就激起了他的太空梦。他小小的脑袋里,就开始了大大的思考——人类为什么要到火星去啊?这个事儿难度多高啊?咋就能用筷子夹住火箭呢?


这背后可是物理学的思考方式,还有马斯克的超人故事。相信他在了解的过程,甚至都不觉得这是辛苦的学习,这就是乐趣本趣。是的,学习本就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再比如,当孩子只有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的时候,他会把自己身边的现实想象成整个世界。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但这时候,你给一个7岁的小女孩讲,现在,3000公里以外,有个地方叫阿富汗,有些跟你同龄的小女孩,她们全身被黑袍子罩着,黑乎乎的,有时候甚至连眼睛都看不到。你现在想玩就玩,该上学就上学,可她们是不能随随便便出门,出门必须有男性跟着,等她们再大点,也是不能受教育的。


△阿富汗法律规定,女孩必须完全遮挡面部

那她会不会好奇,阿富汗女孩为什么受到这样的待遇?她们为什么不起来抗争?阿富汗的历史是怎样的,国家是怎样的?从现实的困惑出发,理解阿富汗历史,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背诵知识点,相信这才是孩子好奇心和自驱力的来源。这也是事实能够带来的力量


不过,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确实没有给6~8岁孩子专业讲新闻的。


所以今年下半年,我们下力气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给新闻课设置分龄,专门为想深度认知新闻的小豆包们,也开辟一个通道。


咱们2025年的博雅新闻课,就有了这两个版本:


6~8岁,儿童版《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9岁 +,少年版《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两个版本,都是为了帮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训练批判性思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儿童版的讲解方式会更加活泼生动,深入浅出。


在小鱼平台首发预订,早鸟享受全年最低价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接下来,重点介绍下儿童版和少年版新闻课的不同,以及早鸟福利机制。



01


儿童版和少年版新闻,有什么不同?


那儿童版和少年版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发现,原来特别简单,就是涉入新闻的“量”和“度”不一样了。

「儿童版」知识量不贪多,讲透几个核心点就好思考也不求一个猛子扎特别深,掌握了思考方法就好。

相比之下,「少年版」就更讲究逻辑框架,多元思辨,接近事情的本质

在认知的量和度上做区隔,也是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们好上手,愿意上手,才能常用常新。

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刚刚认识世界,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带他见识世界的阔大、丰富,甚至惊心动魄。这个时候,儿童版的新闻课,更像是个敬业的导游,站在精彩多元的世界大门口,高声对孩子吆喝,“这位同学,里边儿请!”

而少年版新闻课,更像个传业授道解惑的老师。从小学到初中,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世界的复杂性,已经向他们展开,冲击他们的小脑袋,孩子可能兴奋激动,也可能困惑迷乱

这个时候,有个在新闻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师傅用他全身的功力,带着孩子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带着孩子多元思辨,让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讲理念有点干巴,我们直接上例子。

重点说说咱首次上市的儿童版。就拿马斯克“星舰”发射成功这个事儿来说,儿童版新闻是咋讲呢?直接把音频课文字码放出来。


开头:
假如说,有一天,你醒过来,一睁眼,诶,你们家飞到外太空去了。你会怎么办?

为什么我会问这么个问题呢?因为这事儿还真有可能。你知道吗?就在昨天,咱们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飞行器,一艘40层楼高,和40头大象一样重的火箭,从7万公里高空飞回地球,duang~一下,被一双巨大的金属筷子夹住了。诶,如果你的同学,从一米开外朝你扔来一支铅笔,你能夹住不?
……
人类是越来越厉害了,将来有一天真的就实现移民火星的梦想了。你现在在哪上学啊?早晚有一天,我觉得你会坐个火箭,唔~飞到火星去上学,然后唔~飞回来,被根筷子给夹住,回家吃饭。

“假如……”这样的开头,“duang”这样的拟声词,还有各种类比现实情境下的“你能做到吗?”“你也会被根筷子夹住”……想必老用户也看出来,这跟我们少年版新闻课的不同了。

少年新闻版,用的是客观的新闻叙事。但儿童版,用的是讲故事的手法。各种想象,各种比喻,各种情景模拟。

接下来三部分,我们就开始提问式探讨。

第一部分,为什么人类总喜欢往天上“扔”东西呢?讲太空移民的意义。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用“筷子夹火箭”呢?讲技术原理。

第三部分,为什么马斯克之前每次失败还要欢呼呢?讲失败哲学。

就不全放出来了,字数太多了,就拿最难的第二部分的骨架,大家一看,也就可以感受到讲课的方法了:

这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马斯克说了,现在这个宇宙飞船太烧钱了。怎么让它变便宜呢?……
跟我们铅笔橡皮一样,火箭也是一次性使用,那假如说我要做一个来回使用的呢?这不就省钱了吗?
可问题是,以前的火箭为什么用一次就得扔呢?……
着陆腿,诶,这玩意看起来挺好。但很长时间有3个问题马斯克没法解决。我说说,你听听,你看看你有没有办法帮他解决。这3个问题是?……
那马斯克怎么办呢?他就想为什么非要用着陆腿呢,可不可以不用呢?……
可是你再仔细想想,这么改有没有问题呢?
这问题也不小……马斯克他们怎么解决的呢?……
对,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抛出解决思路,这个思路此路不通,就另一个思路,不断跟孩子一起大脑放电。

这讲的最后,上了一点价值,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失败哲学,也可以叫逆商。别说,在我们小用户调研里,这部分可是很难打动孩子心的。

△群聊截图

为了让孩子喜欢,我们也是使了浑身解数,哈哈。语言力求生动活泼,故事化、情景化,通俗再通俗。配乐、音效、甚至“段子”都力求跟得上。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创造更加立体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兴趣。

而少年版在此基础上,会加强思辨、加强逻辑。不只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而是多跟孩子探讨“为什么”,教孩子拆解复杂问题的方法看待事件的多元角度。跟儿童版相比,有点难度螺旋上升的意思。

比如,少年版新闻会怎么讲呢?——

  • 从武汉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聊到无人驾驶的AI现实进展,“深度学习”的计算机科学原理,进而思考无人驾驶会让司机失业吗,怎么看待AI对人类就业影响。


  • 从“农夫山泉舆论事件”,聊到媒介素养,学会判断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立场和观点,然后让孩子学会理解复杂信息的方法,继续拓展传播学里流量的逻辑,历史上发生的类似事件,认识市场经济和企业家精神。


  • 从孩子对烟卡的沉迷,聊换位思考,引导孩子了解大人的想法,然后引出游戏设计的“沉迷逻辑”,其实不止烟卡、小马宝莉卡、奥特曼卡、盲盒手办都是一个套路。




  • 从今年这届历史上最奇怪的诺贝尔奖,聊到最前沿的科学原理,进而思考AI对人类文明范式转换级的意义。


  • 从黎巴嫩寻呼机爆炸,讲到民用设备用于战争的可怕后果和战争伦理问题。
……

△部分新闻课截图

不管儿童版还是少年版,都是四大周刊:国内、国际、商业、科技。每周各一更,共四期。

全年55期。还会根据突发新闻,不定期更新内容。

不只说新闻,更不是爹味说教,而是在各个领域有研究,有经验,有积累的专家,带着孩子认识社会,多元思考

《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总编及儿童版导师阵容


《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少年版导师阵容


02


早鸟预订有什么福利?


相信我,首发早鸟期的机制一定是最好的

1、全年最低价

这就不用说了。最早表示支持和信任博雅的朋友,必须全年最低价。双11也不会更低了。

2、配套阅读总结电子刊

这个请容我多解释一嘴。其实博雅新闻课,不单是个音频这么简单,也希望家长同学们不要光当成个音频课用。

只是听一听,也不错,但比起眼睛,耳朵的信息吸收效率低太多,我们配套了音频+文稿+测试题+电子月刊

「音频」可以上学路上听、餐桌上听、睡前听,不耽误干别的事。没讲音频配套的「小测试」,就是来冲关一下,瞅瞅自己刚刚是真听进去了吗?哈哈。一试一个准。

「文稿」可以细读。博雅的老师对文稿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细读文稿,可以慢慢训练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同学还可以学习转述,制作思维导图。

「电子月刊」上,还有更多的知识拓展,英语角,还有投稿的平台,孩子边学习表达,边发表文章,是很好的鼓励。

所以这是个闭环的学习流程,希望大家能用起来。

3、赠12个精选的《新闻主题刊》。

AI、巴以、俄乌、气候问题…… 这些精选的过往新闻,都是大事件,或热点事件,也就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新闻,它的影响力也会辐射到未来。所以单独赠送主题刊,供老用户专题查看,让新用户提前有得听。

4、送《新闻素养手册》。

世界越来越割裂,信息越来越爆炸,信息茧房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过载的信息、情绪和观点之中。可很遗憾,一般学校不开媒介素养课。

所以博雅创始人邓老师亲自给同学们编了一个册子,希望帮助孩子学会判断事实和观点,学会评估论证的可靠性,结合价值观,独立思考,做出判断。我们想,这是网络原住民一代的必修课。也希望这个小册子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有句话, you are what you read,你看什么东西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希望《给孩子的新闻周刊》,能在这个信息过载,观点纷繁,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带给孩子一点清凉的理性,温暖的慰藉和坚定的力量。也希望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一个更结实、更深入的精神纽带。

2025年新闻预定,我们不见不散。

点击图片购买


Dr小鱼
两个孩子的妈妈、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关注教育、心理、医学、亲子成长。拒绝内卷,推崇多元化发展,相信普通孩子也有好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