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观雨者
顾问:谈书
注:最近公众号的推送机制有改变,需要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收到推送,谢谢大家的关注。另,目前系统朗读采用的是我自己的音色,专业播音员音色音频在次条。
“中美民间建交”
这几天网上最热闹的事件莫过于中美网友在小红书上的“赛博对账”了。
之前没有人能想到,随着tiktok禁令日期的临近,压根没考虑过国际化运营的小红书会突然收获来自美国的超级流量。
不过恰恰是因为没考虑过国际化运营,所以小红书也没有针对海外市场制作有数据独立的国际版软件。
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国内服务器里,于是便稀里糊涂的造就了中美网友坐到一张桌子前的盛况。
而在一番寒暄过后,两家网友首先想到的事情居然是“对账”,即对比一下双方平时的生活水平。
其实这也很正常,普通人没什么复杂的心思,碰到新朋友首先好奇的就是对方平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毕竟双方之前都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的对方,没有这种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机会。
而在西方主导的媒体信息中,美国人的生活水平相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而言,绝对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那么实际上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呢?
小红书上的美国人生
这两天我总结了一下小红书上的信息,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平时认真工作的普通美国人,根据工作类型的不同,收入差距颇大。
技术含量较少的基层工作,比如说洗碗工、邮递员、文员...之类,月收入一般在2000美元上下。
其中有些工作时间不是很固定的,比如说驾驶商用牵引拖车之类,收入更是只有1000美元左右。
如果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那基本上能到3000美元左右。
比如说有个工厂主管是2800美元,有个建筑工程师是3400美元。
再往上就是一些管理岗位、高技术行业或者特殊行业了,这些工作能拿到5000美元以上。
比如说有个科学家是6000美元一个月,有个护士的月收入则达到了1万美元。
不过高收入往往意味着高税收和高额的保险支出。所以即使是高收入群体,到手的现金也没那么多。
比如说那个收入1万美元的护士,她在扣除税款、健康保险、退休储蓄后,到手的只有5400美元。
当然了,大多数人不会扣除那么多的税款和保险支出,比如有一个月入5300美元的哥们扣完税后到手的是4400美元。
反正收入越低到手的现金比例就越高,同时各方面的保障也越少。
那么这些收入水平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生活质量呢?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他们的房租开销。
如果是在大城市,比如说波士顿,一个月2000美元也就租个房间。
也就是说如果你从事的只是普通工作,那就连大城市里的一张床都睡不起。
不过很多普通人也不会在大城市的繁华地段生活,他们可能更多的住郊区或者中小城市。
所以一般的美国两口子租个房,成本是1500美元左右。
小红书上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一个四口之家,总收入4000美元(税后),他们需要做如下分配:
1800美元的房租,480美元的车贷、450美元的车险、250美元的电费以及500美元的其他账单。
能用于平时吃穿的就剩500多美元。
这属于极限月光的状态,连买医疗保险的钱都没有。
因为按美国网友的说法,即使是市面上最垃圾的家庭医疗保险也要500美元一个月。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在美国,如果夫妻双方都从事比较基础的工作,成家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这样的美国家庭基本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一次工作的变动、甚至一次感冒发烧都可能导致整个家庭财政翻车。
这时候可能会有朋友说都这么困难了,车就别要了呗,每个月能省下来差不多1000美元呢。
这就涉及到美国的一个现实了:该国缺乏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很多区域压根就没有公交服务。
案例中的这种拖家带口的低收入家庭,往往会住在房价便宜的郊区。因为这样才租得起足够大的房子养小孩。
而在郊区,没有私家车是寸步难行的。
面对收入不足的问题,美国人的解决方案也非常现实:多打几份工。
美国网友在小红书上的原话是“大多数美国人必须打几份工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所以虽然美国没有太多需要加班的工作,但实际上美国人的真实工作时间很长。
短的话每周50个小时,长的话能达到每周90个小时。
有些负债累累的打工狂人,甚至可以每周拼下120个小时。
果然牛马才是这个世界的基石。
这些美国日常跟我们平时从公知和中介那里听到的描述肯定是不太一样的。
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个国家的劳动人民都不容易。
而除了日常生活比较辛苦外,美国人还普遍要应对两个难题:
医疗和学业成本。
疯狂的医疗账单
前段时间美国有个“正义枪男”崩了一个医疗保险公司的大佬,目的就是控诉美国医疗制度的不公。
而这已经成为整个美国社会的共识。
所以美国网友到了小红书上都不约而同的吐槽起了自己平时需要面对的医疗开销。
其中的一些案例很有代表性。
比如说有个博主因为脑震荡看急诊,诊断结果是轻微脑震荡,不用吃药和治疗,回去自己休息就行。
然后一结账,1300美元。
那么医保呢?不报销吗?
美国是商业医保,具体条款比较灵活。
在这个案例里,博主买的医保有一个免赔额:5000美元。不到这个额度保险是不赔的
所以,这个1300美元的“安慰费”只能自掏腰包。
还有个博主叫了一次救护车,结果光是叫车的费用就要3000美元。
对此他表示下次宁可打出租车也不打紧急电话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离谱费用,比如说一次CT花费7000美元、验一次血700美元、生个小孩花掉7万美元...
最搞笑的是有一个博主因为在看病的时候哭了一下,就被收了40美元,叫“简单情绪评估费”(brief emotional assmt)。
相比之下,我们三甲医院的专家挂号费也就几十块钱。即使是大城市的大专家,也不会超过几百块钱。
而且我们的医保基本上可以覆盖大部分医疗支出。
了解到这些事实后,美国网友更愤怒了。
那么学业成本是怎么回事呢?
沉重的象牙塔
在美国上大学的费用很高。
美国大学包括学费在内的综合开销一般能达到一年3万美元以上,贵的甚至超10过万美元。
其中公立的低一些,私立的高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3万美元能覆盖一年所有开销的前提,是有些州立大学的学费对本州的学生有折扣。
如果没有折扣,仅每年的学费就基本都在3万美元以上。
就算按3万美元覆盖所有开销的最低标准来看,对普通美国家庭的负担也是非常大的。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美国普通人的财务状态基本都是月光,你让他们突然为孩子上大学拿一大笔钱出来,那肯定是很困难的。
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推出了学生贷款:
你可以先贷款解决上学的费用,等以后工作挣钱了再还。
这好吗?这很好。但有一个问题:
这个贷款年利率达6%以上(最新数据),而且是利滚利。
所以美国普通大学生的处境非常尴尬:
背后是月光的父母,前方是准备月光的自己,脚下是一摞利滚利的债务。
这个压力大到什么程度呢?
当年奥巴马直到43岁才还完自己的学生贷款,此时距他当上美国总统只剩4年。
现实中有几个人能当上总统?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美国有4500万人还在背着学生贷款,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在美国债务排行榜上排第二,仅次于房贷。
而在小红书对完账后,美国人仿佛发现了新世界。
我国大学的学费和生活成本都很低,就算暂时支付不起相关费用,也不会差太多。
所以我国只有少数困难学生需要申请助学贷款,而且申请的金额不大。这意味着未来还贷的压力也不会太大。
另外我国助学贷款的利率也很低,标准是在市场利率(LPR)的基础上减70个基点。
按照现在的情况,5年以上的助学贷款利率是2.9%。
更重要的是,我国还规定在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
所以这笔钱在读书期间是不收利息的,不会增加你工作后的还款压力。
对此美国网友表示非常震惊。
因为这跟他们平时接收到的反中宣传完全不同,“水深火热”竟是我自己。
那么小红书体现出来的美国现状合理吗?
中美的真实差距
客观的说,在小红书上唠嗑的中美网友都代表不了本国最底层的生活状态。
因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真正生活困难的人并不会经常登陆这类社交平台。
不过话又说回来,至少在平台上唠嗑的这些中美网友,他们互相之间的层次是接近的。
所以这波“赛博对账”虽然未必全面,但确实很有代表性。
而这种来自微观社会的直观感受和客观上的宏观数据其实也是相符的。
比如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GDP虽然排在美国之后,但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早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了。
而到了2024年,中国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是37.07万亿国际元,美国则为29.17万亿国际元,仅为中国的78.69%。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只是总量大,比人均还是不行的。
那么这里还有个数据: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2021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中国124.61克;美国124.33克)。
同时还超过了日、韩、澳、阿联酋...等富裕国家。
这可是实打实的“人均”。
所以我们在判断人们真实的生活水平时,需要综合参考各方面的数据,如果只看某个数据的话,很容易被带偏。
比如说以美元计价的2023年人均GDP,中国是12614美元,远不如美国的81695美元,仅和墨西哥的13926美元相近。
但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远超墨西哥人。而且在小红书对账后我们还发现,跟美国人比也没差多少。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其他国家没有的优势:
超级协作体带来的超级协作红利。
中国市场的协作规模大、效率高,所以同样的成本在中国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于是在同样的GDP下,中国人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
而且我国非常强调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普惠性,所以我们比其他国家都更能让普通人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包括:
覆盖全国且几乎不会停电的电力系统、方便快捷的高铁系统、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系统、低价高质的医疗系统、普惠的教育系统、什么地方都能送货的邮政系统...
当然了,还有灾害发生时国家的大规模救助和兜底。
这些设施和服务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就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理所当然,但其实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的国民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按美元计价的收入虽然比美国人低很多,但实际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那么大差距。
另外从微观上来说,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较重,且喜欢储蓄,所以父母或亲戚帮助后辈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这就让普通中国人的抗风险能力比普通美国人更高一些。
所以美国网友会看到中国网友在小红书上的状态是比较轻松幽默的。
再加上中国人本身好客的性格和骨子里的温良,就让长期生活在“半丛林世界”里的美国人在惊讶之余感受到了温暖。
于是两国人民就这样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毫无芥蒂的大规模平等交流起来。
这样的场面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所以大家也算是见证了历史。
结 语
此次中美民间大对账的盛况也造就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经常抱怨遭受歧视,另一方面在小红书上的美国人又对中国人十分尊重。
所以某些“高华”的心态难免会比较复杂,因为这个现象意味着这么一个现实:
一个中国人,他如果出国的话,可能奋斗几十年也未必能获得当地人的平等对待。
但如果他待在家里,突然有一天就会有老外排队过来对他点头哈腰...
那我不白出去了么?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批来小红书的美国人本来就是对中国比较友好的人士。
小红书毕竟是中国主场,老外也知道在别人的地盘上要低调。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生活的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骄傲且自信,体现在具体的交流中就是“松弛”。
这是一种“既让人舒服,又让人觉得不好欺负”的气场。
另外,这类交流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其实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好处:祛魅。
这个“祛魅”不仅仅是祛“美国是天堂”的魅,因为很多人其实早就知道美国的生活并不像某些人吹嘘的那么好。
它真正祛的是“精英光环”的魅。
“国际沟通”这个事以前一直是在精英的包装下进行的,充斥着耀眼的光环。
当然这并不奇怪,就好比中介卖东西,肯定要把这个东西好好包装一番才能卖出好价钱:
100块的东西包装成1000块,就能赚到900块的差价。
不过这种操作的前提是你能控制买卖双方的沟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说什么客户就信什么”。
而此次网络上的沟通并不是由精英引导的,它没有什么光环,更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就是两国老百姓简单粗暴的面对面。
然后人们就发现:
其实美国普通人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那边的精英也是少数。
所以哪有什么高大上的“国际社会”,大家都是为生活奔波的牛马。
这种“天下大同”的局面肯定会让一些人破防。
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靠控制沟通渠道来获利的。
结果自己好不容易才跪出一个渠道,那边一群人已经翘起二郎腿直接跟对面聊上了。
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对“大洋彼岸”的解释权,与此相关的财富和地位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换我我也破防。
当然了,此次民间交流局面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偶然因素,未来能不能持续也不好说。
比如说美国官方会不会照着打击TIKTOK的逻辑来打击小红书在美国的应用?各类破防人士会不会故意搞破坏?...
但不管怎么说,这几天的经历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相信对于美国网友来说也是一样的。
不管未来如何,他们都会记得在大洋彼岸有着一个他们在官方宣传中从未见到过的、和美国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美国政府之所以不希望美国人民看到真相,是因为他一直把中国视为对手。
但正如我在《跨年唠嗑:这一年,我们是成是败?》里所说的那样,我们反对的是霸权,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国家。
所以我相信终有一天,各国人民会分清敌友,并认同人类共同体的未来。
因为在见过光明后,心中就会种下光明的种子。
全文完
(注:本文留言内容为系统自动精选,不代表作者立场)
延伸阅读:
欢迎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加入星球后不仅可以咨询各种问题,还可以浏览之前的精彩问答,以及加入观雨的讨论群(终身制),加入方式详见星球置顶帖。
本文的纯文字版(无表情包版本)放在小号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浏览。
欢迎大家在我的视频号橱窗里购买我的著作《海权博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