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新闻会客厅|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擦亮“红岩”品牌 培养创新型高质量人才

教育   2024-11-22 17:02   重庆  


文章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官方公众号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渝高校如何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龙头作用,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强国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今日,《重庆日报新闻会客厅·高端访谈》栏目播出“建设教育强市 亮出高校担当”系列访谈节目。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作为第一期嘉宾,对话主持人。
















主持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是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的呢?




康骞:重庆理工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1940年,是享誉国内的“兵工七子”之一,可以说重庆理工大学是“因抗战而生、因兵工而兴”的学校,同时我们的校友——红岩英烈余祖胜,也是小说《红岩》主要人物余新江的原型。因此,重庆理工大学立足于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全力打造融“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于一体的重理工“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是强化统筹设计,用好“主渠道”。作为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示范点单位,我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打造了思政课课程群和系列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实施一批“大思政”育人项目,让青年学生切身感受革命精神、实地接受思想洗礼。

其次是强化教学创新,打好“主战场”。学校作为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先后编制《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等教学指导材料,以学院为单位建立了1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创新实施“一院一品”课程思政建设专项,上线了重庆市课程思政联盟平台,深入推进全市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共建、案例素材共享、方法模式共创。

再是强化队伍建设,抓好“主力军”。学校推出“大国工匠讲专业”等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新样态,探索“一课多师”新型教学模式,实施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对一”课程思政结对共建专项,让专业课讲出思政味、思政课讲出专业感。

最后是强化平台搭建,建好“新场景”。我们在校内建设了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大力实施“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开展“士继讲堂”等系列活动,编排的话剧《“我的信仰必修课”——〈红色的岩〉》成功获批重庆市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项目。学校还先后打造汽车科技馆、知识产权文化展览馆等特色场馆,使学生“人人有出彩机会”。


主持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那么在这其中要抓住哪些关键要素?重庆理工大学有哪些相关探索举措?

康骞:在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理念,推进本科生课程“提质减量”计划,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同时,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以科教融汇为突破点、以交叉融合为关键点,持续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聚焦未来科技必争领域人才需求,大幅提升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工科+”学科交叉新路径,开设新文科“试验田”,实现多跨协同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

在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我们一方面大力开展原始创新,聚焦国家战略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优先支持服务于重庆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力度,搭建了以技术为核心、平台为载体、资本为抓手、服务为支撑的“四轮驱动”创新孵化培育模式,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我们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出台了“人才二十条”及系列配套制度,人才“引、育、用、留”链条体系全面构建,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积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各方面全过程,2个团队获评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持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重庆理工大学将如何创新实践,服务教育强国、教育强市的建设呢?

康骞:一是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我们将坚持“党建统领、班子示范、干部带头”理念,加快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高校组织,持续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一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推动学科专业紧密对接产业。我们将坚持“以工为主、以理为基、以文赋能”的思路,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学科专业对接产业计划、学科跃升行动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自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二级学科,力争在全国形成优势和特色。

三是提升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我们将 坚持“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理念,探索拔尖人才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大力推进“学缘式”产教融合,构建“转身见大师、左右皆同道”拔尖人才培养生态。

四是强化有组织科研激发创新澎湃动能。我们将坚持“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向主战场进军”导向,落实市委“一号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清单任务,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密位移测量科技创新策源地。

五是持续提升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我们将坚持“服务重庆、服务产业、服务国防”路径,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协同联动,积极与行业头部企业、大型国防军工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组建多跨协同的产学研用发展共同体,建实建好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探索融合发展新理念新道路新模式。

六是推进对外合作交流提质升级。我们将坚持“走进理工、走出国门、走向未来”的办学路径,加大布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打造“留学重理工”品牌,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贡献“重理工”力量。

七是涵育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一流大学文化。我们将坚持“富有灵气、饱含诗意、充满书香”愿景,建设一批充满历史底蕴、文化元素和艺术气息的校园景观和有形文化设施,优化以校史馆为核心的文化传承载体,力争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文化气息最浓厚的理工科院校之一。



往期推荐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官方公众号

编辑:谢桃

责编:廖雨萱

初审:陈晨

审核:熊磊

特别鸣谢:党委宣传部

团委传媒中心出品

青春重理工
重理工团委,与你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