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广元路径
随着春节临近,本就热闹的利州广场更加热闹,游子归乡纷纷感叹变化之大,原本林立的香樟树被下沉式绿地取代,视野更加宽广;12根盘龙柱穿上“新衣”,外观更加时尚。然而城市的变化何止于此!改造后的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更受欢迎,莲花路上树与树之间的三米距离造就一方微小景观;上下河街的景观打造更显方寸之美……这一切皆因近三年来,我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高标准建设过程中,我市根据特殊的地形地貌,科学确定了“1561”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探索出建设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广元路径。2022年5月,我市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2023年底,广元市成为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国内首批试点城市。2024年9月12日,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凝练工作会在广元召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源自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一尊重五统筹”总体要求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举全市之力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级部门协同抓的责任体系。科学修编《广元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广元市“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战略指引。颁布《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出台《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管控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等,进一步强化全过程管控。在实施过程中,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严格实行“周督导、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制度,同时,组织专家、技术骨干深入现场全过程指导,形成“巡查一整改一复核”的工作闭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为我们解决“人水矛盾”,重构和谐人水关系,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市为何要着眼于“山地河谷型”海绵典范城市建设?这与广元城市本体有着密切联系。广元位于四川北部、秦岭南麓,是嘉陵江入川第一站、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一座山水园林城市,有着“四山四水筑一城”的天然特质,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的璞玉之地。但是山地河谷地形地貌也限制着广元的发展,与平原丘陵相比,城市空间相对狭窄,周边山洪集雨范围大,雨水汇流速度快,外洪风险隐患大,加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老化,局部地区在遭遇强降雨时内涝风险较高,对城市安全影响较大,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的实施路径。既要乖乖“驯服”雨水,又要丰富、践行、厚植“两山”理念,为我市加快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贡献“海绵”力量。思路决定出路。一直以来,我市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前瞻布局,在保留山水特色自然风貌的同时,坚持以规划为笔,为生态增色,科学确定了“1561”海绵城市建设思路,编制“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规范设计导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以跟踪督办和信息化监测方式进一步强化全过程管控,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取得实效、再上台阶。由此一来,嘉陵江、南河、白龙江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新增新建调蓄容积约5万立方米,中心城区完成29个易涝点整治,市城区洪涝风险有效降低,城市安全底线更加牢固。
1月18日,在市城区老鹰嘴桥头,沿河步道正在进行海绵化改造,改造完成后,将对我市实施两江四岸综合提升改造项目锦上添花。同日,南鹰小学海绵化改造项目、文化路管网提升改造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截至目前,全市21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完工率达90%,人民群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满意率达95%以上。下一步,我市将在加快项目建设、强化过程管控、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写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国家级示范城市建设“后半篇”文章,努力为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建设作出示范效应。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吕梅
供图: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