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期 浅谈ACBT临床相关应用

文摘   2024-07-03 19:30   江西  

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呼吸系统疾病的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点。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患病率明显增加,《2019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公布的慢性病在城乡死亡率高达88.46%,其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负担组成部分,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症、呼吸衰竭等。咳嗽咳痰是肺部疾病发病的常见症状,痰液黏稠、排痰困难极大地影响了患者通气功能。有研究表明,有效排痰可缩短肺炎患者的痊愈时间,稳定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什么是主动呼吸循环技术?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ACBT)是一种灵活、可自主控制的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它包括了呼吸控制(breath control,BC)、胸廓扩张训练动 (thoracic expansion exercises,TEE)和用力呼气技术(forced expirationtechnique,FET)。呼吸控制可扩大膈肌的活动范围、提高肺的伸缩性从而增加通气,同时还可以增加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胸廓扩张训练可以增加气道的气流量,有助于侧支气道的通气,还可松动气道黏液和促进肺组织的重新扩张。用力呼气技术可使呼吸道管壁产生内在的振动,同时降低痰液的粘稠度,促使气道黏液分泌物的松动和排出。


二、ACBT的操作步骤

首先选取一个安全稳定的体位,比如坐位或者半高卧位,背后有靠背使腰椎、颈部和肩膀放松。然后依次进行呼吸控制、胸廓扩张训练和用力呼气。

2.1

 呼吸控制(BC) 

方法:患者取舒适且稳定的体位,坐位及高侧卧位均可。治疗师指导患者放松上胸廓和肩部,平静呼吸,经鼻缓慢吸气(腹部隆起),然后经口进行缩唇呼气(腹部下陷),以达到1:(2-3)的吸呼比,重复3-5次,应尽可能多地利用下胸部及膈肌呼吸模式来完成呼吸。患者或治疗师可将一只手轻放在患者的上胸廓感知训练效果,当患者吸气时,手会感觉到随之向上向外的升起,而在呼气时手会向下向内下沉。

生理学机制:扩大膈肌的活动范围、提高肺的伸缩性从而增加通气,缓慢和放松的方式呼吸会减少呼吸的工作量,从而减少对氧气的需求,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2.2

 胸廓扩张运动(TEE) 

方法:用鼻子缓慢深吸气,感受整个胸廓扩张,吸气到最大时,保持屏气3s,然后缓慢呼气,连续完成3次或4次,通过胸壁肌肉收缩来振动分泌物。

生理学机制:最大吸气可增加气道的气流量,有助于侧支通气(可以通过屏气进一步增强)。细支气管和肺泡之间的气流阻力通常很高,潮气量呼吸时几乎没有流动。随着吸气量的增加,阻力减小,空气流经这些通道,进入被分泌物阻塞的肺泡中,从而松动气道黏液和促进肺组织的重新扩张。

3

 Huff (结合呼吸控制的用力呼气技术[FET]) 

方法:当分泌物到达中央气道时,患者经鼻缓慢深吸气,当实现最大量吸气后,屏气3秒,腹部主动有力地收缩,同时打开声门,先进行多次少量吸气后呵气运动,再进行1次或2次深吸气后,尽最大力量地呵气,患者还可通过上臂的快速内收运动来挤压胸壁加强呼气,连续重复2次或3次。完成上述动作后,让患者咳出残留在深部的痰液。

生理学机制:使呼吸道管壁产生内在的振动,同时降低痰液的粘稠度,促使气道黏液分泌物的松动和排出

Huff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等压点(EPP)——支气管内压力等于支气管周围压力(气道外)的点。在正常呼吸时,EPP大概在软骨环的位置,由软骨环的保护,有助于防止气道塌陷。在用力呼气时,气道外的压力相对恒定,而从外周气道到口腔气道内的压力逐渐减小,导致气道塌陷。在用力呼气时,EPP会随着肺容量的减少和气道内压力的下降而移动。再加上所产生的湍流气流,有助于分泌物向口腔方向移动。EPP的位置取决于肺容积和气道外压力。当肺容积减少和/或气道外压力增加时,EPP会靠近肺泡。当肺内容积增加和/或气道外压力降低时,EPP就会接近于大气道。因此,要从外周气道移动分泌物,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低肺容积时开始吸气,然后发展到中等和最终的大肺容积。

ACBT这三步骤的训练顺序及次数不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灵活调整,但不可缺少。例如:

A方案适用于:黏液分泌多但无气道高反应性、肺不张或气道阻塞的患者。

B方案适用于:支气管痉挛患者。

C方案适用于:气道阻塞、肺不张和一些反应性气道疾病的患者。


三、ACBT的优势

ACBT相比其他气道廓清技术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肺功能,预防肺塌陷
2.不加重低氧血症和气流阻塞
3.避免咳嗽,引起疲劳
4.组合方案灵活
5.从儿童到老年均适用
6.应用范围广
7.成本小
8.患者可进行独立自我管理


四、注意事项

1.主动循环呼吸技术三步骤的训练顺序及次数不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灵活调整,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2.情况允许下,建议每日做2-3次的主动循环呼吸训练,每次10分钟。

3.应在餐前或餐后1-2h进行训练,观察和记录痰液颜色、性质和量。

4.若有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高、心律失常、可疑或存在活动性咯血、气胸等合并症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雪松,耿珍珍,杨玉涵,等.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排痰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24,22(05):855-859.


[2]Lewis LK,Williams MT,Olds TS. The 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Respir Med,2012,106(2):155-172.


[3] 熊佰如,沈美芳,陈梦霞.气道廓清技术在气道黏液高分泌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临床护理,2020,12(4):383-385.


[4] 马莉,张莹英.自主呼吸循环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8):23.


[5] DERAKHTANJANIØ A S,ANSARI JABERI A,HAYDARI S,et al.Comparison the effect of active cyclic breathing technique and routine chest physiotherapy on pain and respiratory parameters after coronary artery graft surgery:arandomizedclinicaltrial [J].Anesthesiology and Pain Medicine,2019,9(5):e94654.


[6]Mckoy NA,Wilson LM,Saldanha IJ,et al.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 for cystic fibros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016,5(7):1-76.


[7]Belli S, Prince I, Savio G, Paracchini E, Cattaneo D, Bianchi M, Masocco F, Bellanti MT, Balbi B. Airway Clearance Techniques: The Right Choice for the Right Patient. Front Med (Lausanne). 2021 Feb 4;8:544826.


[8] 陆晓,喻鹏铭,王磊,李勇强,郭琪.《心肺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01

钱堃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康复治疗师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心肺物理治疗教研组成员

专业方向:神经康复、重症心肺康复、ECMO术后康复

心肺物理治疗师协作组

作者|钱堃

排版|周兆斌

审校|喻鹏铭



往期文章推荐

第124期 [课件]浅谈神经重症肺康复
第122期 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学因素和运动训练的注意事项
第121期 [课件]重症康复治疗基础重症康复国际物理治疗准入标准介绍及思考
第119期 非运动方程预测心肺适能
第118期 物理治疗技术-体位处方

心肺物理治疗师协作组
旨在加强中国心肺物理治疗师的团结和相互间的友谊,分享心肺物理治疗的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