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昆岗的号角》讲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基层连队,从八十年代为生存而与风沙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到后来为发展又以人工与采棉机争抢生意,再到新世纪驾驭最先进采棉设备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完美转型。看完这部影片,联想到近年来在新疆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讲好新疆故事”,颇有感慨。
“讲好新疆故事”脱胎于“讲好中国故事”。其实“讲好中国故事”的完整句应该是“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新疆故事”同样是“我们要向世界、向全国讲好新疆的故事”的简炼提法。
地处祖国最西北的新疆,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似乎十分遥远。距离不仅产生美,更产出许多陌生;陌生又会勾起人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虽然现在有发达的网络,虽然新疆旅游热持续升温,但因为我游走新疆次数较多,还是时常会碰到各地的朋友打听新疆各种传闻的虚实以及旅游的景点、路线。有人就担心:去新疆会不会有高原反应?我要耐心解释:新疆不同于青海、西藏,绝大多数地方海拔并不高,游人完全能适应。11月5号,和田地区的民丰县发生了3级地震,马上有朋友来电,问在乌鲁木齐的我怎么样。我准确回答他:新疆很大,从乌市到民丰的直线距离就有八百多公里,坐飞机到和田都要飞两个多小时,所以我这里是一点震动也感觉不到的。
每当我向周围的新疆朋友请教当地问题时,他们都十分热情、认真解答,似乎他们都肩负着一种向外人宣推新疆的义务和责任。鉴于大多数外地人既有了解新疆的渴望,认识程度又停留在粗浅表面上,我想凡有志于传播、分享新疆信息的人都任重道远,要当仁不让、身体力行地做好民间推广大使。就像《昆岗的号角》这部电影一样,既有兵团下属单位和民企公司的联合制片,又有新疆和其他省份电影工作者的携手创作,各路人马精诚合作,多种观念融合碰撞,更有利于从众多视角、方位、行业、领域宣介新疆。英雄不问出处,只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让更多的外地人、外国人领略、体会大美新疆,让新疆之美传遍全国和世界。
说到新疆,其他省市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奔放的歌舞、无垠的沙漠这些画面,直观感受到的则是遍布当地街巷的羊肉串、大盘鸡、拉条子,直到来了新疆才知道还有那么多烽燧、古城、洞窟、出土文物等历史遗迹,高山冰川、峡谷达坂、草原湿地、戈壁荒漠等自然风光,以及现代化的城市乡村、丰富久远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等。新疆诸美兼备,令人向往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传播要的是新、奇、特,新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天然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神奇色彩。谁能想到,一朵小小的棉花也能牵扯出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铺排出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这就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昆岗的号角》给人的启示。
形容新疆棉花的是这样四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南疆,南疆棉花看兵团。棉花是新疆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占全国总产量的90%左右,不可谓分量不重;但如果只着眼于棉花从手工生产到机械化、自动化播种、采摘,这样类似科教片的影视作品很难入人法眼(引人入胜的科教片除外)。与其去探究棉花的生产过程,不如说明白新疆的瓜果为什么那么甜,毕竟这离消费者的生活更近、更直接得多。
《昆岗的号角》赋能棉花生产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给一个普通命题注入了充沛、鲜活的生命力,使之具备了吸引眼球的诸多看点。影片中姚必成、韩景春等兵团二代从传统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艰难转变,姚晓雪、韩念春等兵团三代反复攻关终于研制成功国产采棉机,小小的一朵棉花,包裹了两代人、几十年命运的起伏转折。
全球化的世界,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人走得何其艰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历史性、世界性大事件。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仅仅三十多年,几乎是弹指之间,就从贫穷落后凤凰涅槃到富庶繁华。中国人不仅吃饱了、穿好了,而且农业生产水平,包括棉花生产在内,从近乎原始的手工操作形态快速跃升到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千百万人于是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汇流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生力军,助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界奇迹,其令人望尘的时空跨越曲折坎坷、困顿艰辛而又龙骧虎步、波澜壮阔。从引进到仿制再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这既得益于学习、消化国际先进经验,更有赖于亿万国人的进取努力、开拓创新。说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缩影并不为过,但如何展示这个大主题,考验的是文艺创作者的智慧、才能、经验和勇气。
《昆岗的号角》在表现这个宏大主题时,虽然自有时代的大背景背书,但却着眼于特定时代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合作、交往、纠葛、冲突。大时代、大背景退居幕后,小故事、小人物悄然登场。这里没有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没有恢宏壮阔的背景场面,却在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张弛有度的节奏中让人代入其间、感同身受。宏大叙事让位于具象的生活,时代进步浓缩于精巧的故事。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上着眼,一件件人性、人情的故事徐徐道来,一个个矛盾纠葛步步展开,演绎着大历史的形象注脚。该片几次让人潸然泪下,不是因为高大威猛的金属机器,而是人性、亲情故事发展到高潮和极致之处,这是最能打动人心、赢得共鸣的“戏眼”。影片中姚必成与女儿发生激烈冲突以致要断绝父女关系时,不善言辞的姚必成借用写信——这一既略显落伍又符合人物经历和身份的方式与女儿做最后的沟通,在父女感情、家庭亲情、团队责任和家国情怀的交织中不经意地展现出其个性和品格。
影视片卖的是什么?故事。观众喜欢的是故事,独一无二的故事。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是方向目标、是必由之路自不待言,但没有人的现代化一切都是空谈,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头脑的更新、观念的重置,即所谓人的改变。这就构成了《昆岗的号角》多姿多彩的生活形态和曲折复杂的故事线条。本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又是人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则近乎铁律,于是人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人与命运、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错综庞杂,线索交叉离合,故事新奇特别。
一些文艺工作者认为,城市、工业题材比农业、农村题材更难做出精品;主旋律的题材想叫好又叫座,则是困扰很多创作者的梦魇。《昆岗的号角》既表现了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国产化,又属于较低成本的主旋律电影,似乎是难上加难。但该片没有纠结在机械发明制造的原理和过程中,更没有被主旋律所累,而是遵从艺术规律和市场准则,对故事脉络和结构精心设计,对情节和细节仔细打磨。
全片没有高大上的标语口号、简单的政治图解和不合情理的硬性拔高,更没有让思想大于形象,让理念左右故事,始终以“人”为故事的核心和引领,形象化、艺术化地展开一个个串珠般的故事。大道无形,润物无声,一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韩景春的爱人重回新疆、与老友重逢、故地重“游”,加上一些闪回画面,我们既能回溯、串接起韩景春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又理解了其爱人对当地既恨又爱的复杂情感。时光无情流转,怎奈天人两隔?美好已成过往,空留对影唏嘘。
有一种理论认为电视是满足观众窥视癖的窗口,其实细究每个人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恐怕大多能找到这种心理依据。因为受众就是从文艺作品中参照他人的生活,寻找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模糊的自身映象,进而代入自己、观照自我,对比和回味各自的人生经历,感叹作品的细致和真实,给自己不完美的生活照射一圈轮廓光。
身处全球化的时代、剧烈变革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每个人都被裹挟到时代的大潮中,身不由己,随波逐流。人人试图抓住命运的尾巴,力求与社会同步,不被甩下成为时代弃儿。谁都会茫然不知所措,谁都曾彷徨甚至绝望过。
《昆岗的号角》所反映的,正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遭遇的人生波折,即中国人在高速迈进现代化时的纠结、痛楚、离苦和喜悦,所以才令人产生诸多共鸣、共情。尽管面临的具体事物不同,也无论是主动迎接还是被动接受命运,人生路径千百条,但情感反应大同小异。影片中姚晓雪、韩念春等兵团第三代,作为兵团新生力量的代表和未来的希望,不仅成功研制了国产自动采棉机,而且解决了世界性难题,在国际市场的博弈中赢得了赞赏和尊敬。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思考和抗争,更会与青年观众产生同频共振。历经风雨,屡遭挫折,最终完成蜕变和超越,不正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和珍藏的一段人生?
今天,刚刚推出就开始飞速更新迭代的AI,宣示着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又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如何稳立潮头、把握明天,而不是停步躺平,被拍碎在沙滩上,新的问号需要新的答案。就像《昆岗的号角》关注、聚焦兵团人与自动化采棉机的关系一样,关注当代人的工作生活难点及思想情感的痛点并艺术化地予以反思和呈现,就是抓住了社会的热点、剧场的卖点和观众的泪点。所以,《昆岗的号角》既是过往的旧事,又是未来的穿越;既是新疆的故事,又是每个人的故事。
作者:李建强
编 辑丨杜欢
投稿邮箱 | xinjiangwenli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