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工布江达】鼠疫预防健康知识

政务   2024-09-12 16:22   西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pestis)感染引起的,在啮齿动物等宿主动物间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蚤叮咬及其他途径(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等)传播给人类,造成人间鼠疫。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 鼠疫染疫动物:即自然疫源地内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能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来源,鼠类和旱獭等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2. 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发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症型鼠疫患者的血液、腺鼠疫患者破溃的淋巴结、肠鼠疫患者的排泄物等也可作为直接接触传播的来源。

(二)传播途径
1. 媒介传播:蚤叮咬是鼠疫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加工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造成感染。
3. 呼吸道传播:经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4. 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鼠疫菌污染的食品或生食染疫动物经消化道感染,引发肠鼠疫。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二、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6天,多为2~3天,个别可达8~9天。人被染疫蚤叮咬或直接接触染疫动物后,鼠疫菌通过叮咬或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通过淋巴系统扩散,在巨噬细胞内繁殖,造成淋巴结肿胀、充血、坏死,引起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表现为腺鼠疫;鼠疫菌通过淋巴循环入血形成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型鼠疫;鼠疫菌进入肺部,引起继发性肺鼠疫;如果吸入含有鼠疫菌的飞沫或气溶胶,则引起原发性肺鼠疫。鼠疫菌还可突破血脑屏障,造成脑膜炎型鼠疫。






三、预防


野外活动或作业时,穿长裤、长袖上衣,必要时穿高筒靴或防蚤袜。不接触、不剥皮、不携带和不煮食病(死)旱獭、鼠、野兔等动物;不在野外,尤其是不要在鼠类、旱獭、野兔等动物洞穴周围进行休憩,更不要挖刨动物洞穴。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来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核:旦增德勒

责编:次仁拉姆

编辑:米玛拉姆

网信工布江达
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