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大年初一12时,和田地区洛浦县新春大型社火表演开启,从北京路到文化路再到杭桂路,街道两旁挤满了迎新的人。 春节的社火,是洛浦县一年中最重要、最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街道)、各单位机构组织的数十支社火队,将麦西热甫、秧歌、舞龙舞狮、安塞腰鼓、锣鼓、街舞、扇子舞、踩高跷、划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汇聚在一支长长的表演队伍里,让道路两旁围观的各族群众享受新春的欢腾时光。和田地区洛浦县“灵蛇贺岁 福满社火”活动现场。买买提艾力·艾尼瓦尔 摄
社火表演在新疆由来已久,在这片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从元旦到元宵节,从端午到中秋,各族群众以多样的表演内容丰富着这项群众文化活动的样貌。2021年,新疆社火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它的表演内容中还包含着诸多的非遗项目——黑走马、萨吾尔登、新疆花儿、新疆曲子、赛乃姆、麦西热甫、纳孜库姆、踢踏舞、贝伦舞、太极拳等。 在与洛浦县相距450公里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场社火也在同步进行,最能代表春节美好寓意的红色,浸染着社火队伍,剪纸服饰、腰鼓、秧歌彩绸、京剧戏服、扇子、龙狮……尽情绽放着祝福的色彩。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社火舞狮表演。陶峰 摄
“除了我们扇子舞队,腰鼓队、传统服装表演队也用红色剪纸元素做了演出服,大家都拿出了各自的好创意,让表演红红火火。”麦盖提县社火巡演活动扇子舞队成员买日吾力·阿布拉介绍,她和扇子舞队的姐妹们已经连续4年参加社火巡演,看着这支队伍越来越长,表演内容越来越多,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打起手鼓 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决赛暨巡游展演活动将在今年元宵节举行,从初赛开始,全市100支参赛队伍和约5000名社火表演者就成为网络平台关注焦点。“十二生肖变装秀”“《西游记》人物模仿秀”“古代戍边将战队”“汗血宝马表演队”“百鼓齐鸣”“《昆仑之约》表演队”……这些充满对社火创新发展的表演设计,让观众大开眼界。“打起手鼓 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现场。李洁 摄
“挥笔要稳,击鼓要狠,太平鼓讲的就是整齐和气势。”春节前,从兰州来到乌鲁木齐为水磨沟区石人子沟街道社火队排练太平鼓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万涛,一边示范,一边向演员们讲解。 迈步、平移、转身、击鼓、喊口令,手脚节奏要兼顾……这太平鼓着实为难了从没打过鼓的表演队员们,训练期间,做梦都在打鼓。 “这支刚组建的社火队精神头很足,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太平鼓,基本零基础,但练得特别用心,肯花时间下功夫。他们的学习成果让我觉得这次来新疆推广兰州太平鼓很有成效。”魏万涛说,期待新疆社火队伍里有更多打太平鼓的身影。和田地区皮山县新春社火表演。阿卜力米提·阿卜杜艾尼 摄
在各支队伍中,还出现了广东的英歌舞、安徽的黄梅戏、四川的川剧变脸、山西的打铁花、江苏的钱杆舞等,让新疆社火呈现出对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疆不断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延伸,新疆“群众村晚”“我们的节日”“群星耀天山”群众才艺大赛、广场舞等活动的持续举办,分布在全疆各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者数量持续增加,为举办如春节社火巡演等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储备了人才。
截至2023年,全疆共有群众文艺团队2746支,成员超过5.6万人,他们来自各机关单位、社区、企业、学校、乡村,成为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力量。
和田地区和田县新春社火上的舞龙表演。努尔丁·艾力 摄
在新疆各地的社火队伍中返乡大学生是表演骨干之一,尤其是艺术、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帮助社火队伍编导、排练并参与演出。“寒假排练社火,能为家乡做点事,我特别高兴,这几年我也学了很多表演技能,在学校也是文艺达人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返乡大学生阿迪拉·托乎提的假期被社火排练安排得满满当当,她觉得这是充实有效的社会实践。 洛浦县文化馆馆长阿曼古丽·斯拉吉说:“一场社火汇集上千人的齐心协力,彰显着新时代新疆各族群众团结和谐、携手奋进的精神面貌。”来源:和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