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秋草黄,马头琴拉响岁月的苍茫……打马走过无边的草原,你辽阔的胸怀多么坦荡……马蹄远,雁两行……
九月,雨云低垂,秋声四起,我与朋友乘车驰骋在海晏草原上,风挟着水和雪的凉意从大湖或祁连山围拢而来,老绿的背景上泛起一波又一波氤氲秋黄,一些红的、白的、黄的小花仍在草丛中、溪流旁楚楚开放,在风中摇曳着单薄、美丽又坚贞的身影。是金露梅、银露梅,还是……我不大清楚,姑且就一统叫她们格桑花吧。
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一曲悠远的琴声和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略带苍凉的歌声。此刻,仿佛觉得我们乘坐的汽车就是一匹白色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耳鬓大风呼啸,伸出手就可攥住一把湿漉漉的云朵。马蹄哒哒,携风带雨,走过草原。穿越城镇、牧帐,穿越草地、溪流,穿越沙岛、大湖,穿越时空、古今……
从王母的青鸟,到普氏原羚;从西海郡的虎符石匮,到原子城的一声东方巨响;从环湖八族的苍凉往事,到一座草原新城的徐徐崛起;从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到索南才让的《荒原上》……在大湖北岸这一方草原上,倏忽穿越千年,我遇见了沧桑,遇见了神奇,遇见了美丽,遇见了一个吉祥、安宁、和谐的古老祈愿:河清海晏。
朋友明华驾车,载我去海晏赴一场秋日文学采风之约。在丹噶尔古城小憩,喝了一碗甜茶。有点莫名的兴奋在心头涌动。海晏,这个安详却暗涌波澜的名字,我不知听闻过多少次了,也路过过多次,或去青海湖,或去西海镇,或去刚察,或去祁连乃至河西走廊,海晏总是一掠而过,只留下一个朦胧的影子和不少念想。
又一想,这片草原非同寻常。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一座神秘的原子城的传闻令人震撼不已,更早时村上放电影加映的新闻记录片中,就看到过罗布泊沙漠里升起的那一朵惊世的蘑菇云,银幕内外,欢呼雀跃,仿佛从震耳的巨响和吞噬一切的火焰中获得保护和安宁。还有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那优美的曲子和卓玛那温柔的鞭子,总在耳边回荡,在眼前挥舞……这一切,都曾发生在叫海晏的这片草原上。还有,流经我故乡的湟水也发源于这片草原的包呼图山。
因此,可以说,这片英雄、爱情和喂养生命的草原,早就住在了我的心上。虽未曾亲往,却早已神会。
喝完甜茶,沐浴着秋日艳阳我们又上路了。进入巴燕峡,溯湟水而上。随着海拔的增高,自然风物渐次变化,村落和田园中隐隐化入牧场和牛羊。明华说,快到海晏地界了。
拐过一个山嘴,远远,一道红色拱门迎面而来,在阳光下闪射着凝重而辉煌的光彩,像一道升起在峡谷间的彩虹。
午后的阳光愈加热烈,从山顶倾泻而下,带着草木和牛羊的气息,与湟水在峡谷里回旋、奔流。从这道宏伟的门阙望去,蓝天高远浑阔,而一卷卷白云低悬着,我甚至看见一只雄鹰在云中盘旋,还有几只低翔的鸟儿忽东忽西,灰色的翅羽煽动着忽明忽暗的阳光。
停车驻足门前。我第一次如此细详地观察甚至是怀着崇敬之情拜谒了这座特殊的建筑。我曾走过了许多亘立在大地上承载着辉煌历史与久远记忆之门,令人难以忘怀。而在祖国遥远西部一条峡谷里的这座门同样令人激情澎湃,思绪飞扬。
这是一座火焰熔铸之门,一座弘扬精神之门,一座凝聚力量之门,一座团结奋进之门,一座红色记忆之门……
门楣上镶嵌着汉藏文:中国原子城。这就是著名的原子城纪念门亦即海晏县东大门。右手是一组英雄雕像,我叫不上他们的名字,但那气壮山河的烈烈之风仿佛扑面而来,巍巍然,凛凛然,令人仰止。他们身侧是一头奋起犄角、躬身跋涉的黑牦牛,身后红旗招展处仿佛是一座直冲云天的丰碑,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原子示意模型上面,是一行大气磅礴、直击心灵的文字——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这里曾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谁能不为之动容?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这方草原曾承担过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震惊世界的一项特殊的秘密使命,使一个积弱积贫的民族豪迈地挺直了脊梁,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
穿过原子城纪念门,已是午后,迎接我们的是一泓碧水,我误以为是一座湖泊,朋友说,是东大滩水库,一处重要水源地。我年轻时就听说过村人赴东大滩修建水库艰苦卓绝的传闻,那还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水面平静如镜,映着远山褐黄色山影、低矮的云影和山下一处城镇的楼影,岸边,一群群赤麻鸭、绿头鸭等水鸟或在水中戏游、捕食,或在水面盘旋。近岸处,有一群一群的鱼游过,不知是不是水库中盛产的池沼公鱼,还是鲤鱼或鳟鱼。
这时,在一派烟尘里,一大群羊穿过湟西公路,在岸边草地上集结,骑着摩托的牧羊人来回驱赶和围拢羊只。夕照在羊背上跳荡,乌亮,金红,银白……
我急忙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一瞬间:秋日,水边的羊群。碧水,蓝天,夕阳,群山,草原,男女牧羊人,和谐,自然。
这时,一个牧羊女子骑着摩托来到我们跟前,问我们干啥的,去哪里。
男子说,原子城有看头,造过原子弹的地方,砝码大着。还有牧民省长尕布龙纪念馆……
实际上,我还更想领略一下这片草原的风土人情和湮没在时光深处的历史烟云。
晚风乍起,夕阳下的水库荡起一层层殷红的涟漪。金银滩上四处是暮归的牛羊,哪顶帐房里谁又唱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告别羊群和牧羊人,在去海晏县城的路上,那道门还萦绕在脑际,我想,多少人沐着阳光走进那道门,去那片草原上追寻奇迹和梦想;多少人披着星光走出那道门,把草原深处的记忆带向远方……
夜幕降临,五彩灯火点亮了这座草原小城。马路上汽车往来穿梭,灯光流动,使人想到海上漂浮的点点渔火,捕获着各自的梦。街道两旁,一些酒店、商厦、文化娱乐场所霓虹闪烁,极力彰显着奇特、亮丽的姿影,它们用各自诱人的身体语言,展示着今夜以及未来的精彩叙事。而在街面、小巷,拥挤在一起的小商品门店、特色小吃店、瓜果摊、牛羊肉摊,五花八门,五味杂陈,散发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我和朋友走过一条街道,一缕缕烤羊肉的膻香萦绕鼻端,还听见零星的叫卖声,那是一辆卖瓜果的三轮车上的小喇叭里发出的声音:新疆的哈密瓜,陕西的猕猴桃,海南的菠萝蜜……看一看,尝一尝,不甜不要钱……我会心一笑,这遥远小城一隅的瓜果里竟也藏着大千世界。这里并不遥远,小城的脉络,丝丝缕缕连着远方……
如果从高处俯瞰这座城市,据说围绕着两纵三横的主轴向外繁衍。三角城大街、315国道、和平路、同宝路、海湖路……纵横交错,初具格局。以商业办公区、古迹保护游览区、湿地保护区、文教科研区、居民生活区、物流工业园区为六区的新型高原旅游小城镇,已见雏形。印象海晏,两大特色逐日凸显,即湟水河畔的湿地生态特色和藏式风格的建筑文化特色,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正在走向深度融合。
吃了几串焦脆膻香的烤羊肉,买了点瓜果,从小巷出来回旅馆,见一辆警车从大街上呼啸而过,叫人很自然想到本土著名作家索南才让的那篇小说《午夜的海晏县大街》。“我”从遥远的牧场来,和朋友喝醉了酒,深夜坐在路边马牙子上,想着心事,突然发现“我”深恋的姐姐和几位警察相拥出现在面前,那种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复杂心境无以言喻。据作者透露,这个短篇他写得很慢,前后用了两个月时间。期间,他一边看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边写,《尤利西斯》看完了,小说也完成了。我想,这个午夜大街上的“我”——曾经马背上的青年牧民,是否如青年诗人尤利西斯一样,在世事急剧变化的当下,在草原与城市之间,苦苦追寻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宿……
夜宿海晏县城。三角城就在近侧。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想,今夜梦也厚重、悠远。我从百度和有关史籍中查找有关海晏的历史影踪,漫长的时光凝缩为如下几个词条——
汉武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在环湖地区设置西海郡,郡治今海晏三角城,西汉末年废弃;
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移金城西部都尉于故西海郡城,时称龙耆城,移民屯垦,数年后罢废;
第二天一早,我们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前去凭吊西海郡古城遗址,当地俗称三角城。据说缘于解放初期修建公路从古城遗址上横穿而过,挖去了古城的一个角,故名。
风雨沧桑,岁月不居,倏忽2000多年往矣,这里究竟湮没了多少铁马金戈,辉煌衰败,悲喜恩仇,留待后人一次次从砂砾里、草根间搜寻、辨认,拼接一段零碎时光,还原一个苍老故事。
踩着细雨打湿的石阶,登上遗址观光栈道,两座石头碉楼在压得越来越低的云天下,显得凝重、孤凉、坚韧。城池的遗迹卧伏草地里,一段残垣,一座柱础,一处没有门的残缺的门阙……犹如一具史前恐龙的遗骨,目光抚摸着那些若隐若现骨骼纹理,可以分辨出它前世的大致模样。
据考古记载,三角城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4米,四门尚隐约可见。早在1958年7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曾到这里考察,在遗址采集到西汉和王莽时期的五铢钱、货布、货泉、大泉五十钱等钱币,以及东汉时期的铭文瓦当等大量文物。
伫立在栈道上,望着草原深处千年故城遗迹,西风寒襟,云烟苍茫,西汉,古羌,使臣,将士,羌笛鼙鼓,烽火狼烟,刀光剑影,纷纷跳出史籍,仿佛眼前。
同日,我又在县博物馆看到了那尊声名赫赫的文物——虎符石匮,这是见证那遥远历史的确凿无疑的石头印记。
关于这起非凡的历史事件,典籍中多有记载,还有后来许多生动的重述。西海郡,应该是这方草原上最早建造的城。我想在这里依据《青海通史》有关记载,扼要重述一遍。
时间溯回2000年前。西汉末,安汉公王莽篡政,图谋开拓疆土。公元4年,派中郎将平宪等人,千里奔赴西海,以大量财物诱使卑禾羌人首领良愿献地称臣。随后,良愿出让青海湖周边一大片土地,率领本部落12000多人远徙他方。同年冬,即置西海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后汉书·西羌传》)实现了所谓大汉帝国的四海一统。这显示着汉帝国西部的版图已扩大到青海湖一带。由于肆意迁徙民众,激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公元6年,羌人首领庞恬、傅幡等举兵围攻西海郡,太守程永弃城逃亡。次年,王莽遣护羌校尉窦况等击败羌人,收复西海郡。公元9年,王莽称帝后,曾在西海郡治三角城树立虎符石匮。公元23年,王莽政权崩溃,西海郡随之废弃。其先后存续时间约为19年。西海郡的存在虽然很短暂,但对以后整个青藏高原逐步归入祖国版图有着深远的意义。
虎符石匮的先后出土,曾掀起过巨大波澜,也留下了不少故事。经历漫长岁月风雨磨蚀,今已创痕累累,面目沧桑。我看见石座缺了一角,但依旧可以看出石虎稳稳蹲踞在石座之上,雄浑古朴,其势犹在,蕴涵着汉代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据说其上刻文意思是,西海郡的虎符石匮,凿刻于王莽执政第一年十月癸卯日,雕刻工匠是湟水南部的郭戎。
1942年,有人发现了虎符石匮的上半部分石虎,准备用马车运回省城做研究,结果半路压坏了车抽,石虎就被遗弃在荒草滩里。1956年,石虎在海晏县才得以保存。直到1987年,人们突然发现石虎与另一件发掘自三角城的石刻文物有共同之处,即试着把两块石雕组合在一起时,惊奇发现二者竟然严丝合缝。从此,一半掩埋泥土,一半漂泊在外的虎符石匮,才破镜重圆,向人们展示出其历经2000年风雨,依旧恪守朴拙敦厚又不失威仪的汉时风采。
离开三角城,继续西行。经过一片丰美草原,溪流和沼泽像一位抽象派艺术家在草地上画着曲折、舒缓、优美、梦幻的图案,使草原显得愈加灵动、多姿。这时,密云渐渐散开,偶尔露出一缕阳光,水面映照着天光云影,闪闪烁烁,飘着彩幡的牧帐或旅游的营地,游动的牛羊,点缀其间,静谧,洁净,安详,远离喧嚣,使人不禁生出恍若世外之感。蓦然,远远出现一道暗蓝色水影。问同行者,是不是青海湖。他说是青海湖的子湖,叫尕海。
据说,因青海湖湖水不断蒸发,水位下降,上世纪50年代末,一道沙山从青海湖北缘隔开,这片湖水由母体中分离而出,独立为尕海。由于地处湖滨,水草丰美,历史上这里曾经是羌人活动中心之一。早在汉武帝时期,北却匈奴,西逐诸羌,致使湟水流域许多羌族部落迁往青海湖北部,这里曾一度空前繁荣。
同行者说,著名的尕海古城就坐落在尕海湖边。可惜我们未能前往一睹古城风貌,只能从同行者口中听听它的零碎传闻。尕海古城是环青海湖五城之一,建于三角城同一时期。传说解放初期,一牧民建造羊舍时,无意间中从城墙挖出一具无头骸骨,骨骼间长满了冰草,这位古羌人的手腕骨竟长约一尺八寸,可以想象他生前高大魁伟的体格。又传说,只要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有幸的人会看到在古城东面的山顶上出现三只金色的鸽子,咕噜咕噜呼唤着在阳光下盘旋飞翔,然后消失在尕海的碧波间……它们是不是三位幸福、和平与吉祥的神秘使者……
两座湮没于荒草之城,一尊石头雕刻的历史符号,仍然在无尽岁月中向后来者讲述着远古的记忆和传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密码和世代赓续的殷殷薪火。
20世纪中叶。一座神秘之城、肩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神圣使命之城,又在曾经的西海郡这片草原上秘密诞生了,与三角城时间隔了近2000年。由于这座城,使这里成为令人自豪无比的地方——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跟随参观的人们,来到金银滩草原原子城遗址。在雨雾迷蒙间,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一处处保护完好的研制加工车间、一座办公楼,甚至一台静默的老旧机床,各种模型、仪器,还有那些从时间深处迎面走来的英雄群像,以及一粒粒砂砾、一棵棵小草、一截枯木、一抹铁锈……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半个世纪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传奇。
望着眼前的一切,我的脑际总会闪现出这样一个已经褪色但依旧鲜亮明晰、撼人心魄的画面:在罗布泊,蓝光闪过,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在沙漠与蓝天间骤然腾升……远方,一群战士也从掩体里骤然腾起,奔走相告,把狂喜和帽子一起抛上天空……
这是发生在60年前的一瞬间,是震惊世界的一瞬间,是彪炳千秋的一瞬间。这惊天一爆,全球震动。据说,当时美国路透社记者在北京看到了这一幕,惊呼中国闯入了世界核俱乐部……
而这一瞬间的狂喜,来自于共和国成千上万“铸剑”英雄,数度春秋,在这方曾鲜为人知的草原深处的几多热血付出。如有人感慨,正是在这里,从一个物理方程式E=mc2的解析求证,到一枚威力无比的炸弹的研制成形、试爆成功,是无数智慧与汗水、白天与黑夜、烈日与风雪凝聚成了这样一个惊天动地、永垂青史的瞬间。
6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神秘使者来到这里,他们中有声名赫赫的将军,有身怀绝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还有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战士和工人,他们抱着以身许国的热切愿望,为了一个共同的使命,在这里集结,犹如中国的奥本海默们,用智慧和热血,研制出了第一颗自己的核弹,制造了声振寰宇的第一声东方巨响,同时铸就了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奋进、永不停息的伟大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一尊尊将军或科学家的雕像前,我感觉到一缕缕浩然之气、雷电之光掀动胸襟,直击灵魂;在一个个沉默的机床前,我依稀看见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不分昼夜,锻铸、切削、研磨每一个部件;在那些仪器的玻璃、孔洞和刻度里,我分明看见了一双双熬红的眼睛……
而在一张普通的照片前,我停住了脚步,凝视良久。这是四个年轻姑娘在帐房前的一张合影,岁月流逝,已略显模糊,据说是这个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她们的名字叫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拍摄时间是1963年7月。同年7月初,这四名高中学生从上海乘车奔赴遥远西部,参加“一个重点工程”。抵达海晏县金银滩时,四姐妹才知道这里是221 基地。参加会战,誊印材料,忙这忙那,一切都在秘密运行。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她们才惊觉自己是在参与“造原子弹”。
我想,还有多少无名英雄在这里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智慧、甚至生命,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和国铸剑者,宛如星辰一样永远闪耀在西部星空。
我再一次回望这座定格在历史坐标上的神秘之城——中国原子城——
已经成为文物的建筑群落,像一棵在勇气和心血的沃土里长大的树,也像一柄在信念和劳动的火焰中铸造的剑,刺破青天,惊醒古老洪荒的寂静。这座被汗水浸泡和风雪洗礼的工厂,注定要被时代和历史永久铭刻,这是他们用信念、心血、汗水筑就的丰碑,他们塑造了这一工程的体量、身姿和里程,穿行在回忆和现实之间,追随他们生命和热血而来的新时代光亮,带着激情和信念,进入这片土地生长的季节。(引自 马海轶:《心灵二一一》)
英雄的背影已化为一抹殷红的霞光,在天边闪耀,当年远徙他方的人和他们的子孙又在这片热血草原上放牧着牛羊,续写着新时代的传奇。你看,哪一年一度的金露梅、银露梅开得多烂漫啊,在祥云飘飞的天空下,那绿茵如毯的草地上,白蘑菇一样的牧帐星罗棋布,你打马走过,总会有一袭洁白的哈达、一碗醇厚的青稞酒和一支遥远的老歌,等着你……
阳光下闪耀的金色沙滩,风中奔跑的沙粒和移动的沙丘,沙漠里的海子、悠扬的驼铃和倔强不屈的胡杨……空旷、孤寂、浩瀚、辽远,给人们带来许多诗意的想象。唯有当沙蚕食乃至吞噬人类的家园,生态急剧恶化时,如沙尘暴,沙化,沙浪漫过草原,封堵你的无门……人们才会感到忧虑、惊慌,做出极力应对的反应,犹如治水,叫治沙。
在海晏草原上行走的日子里,我遇见了美丽的沙岛,据说那里一年一度的沙雕艺术节颇有特色,主题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关于生态环境的……我在那天黄昏远远看到的沙岛,横亘在大湖以北,犹如大自然的一尊金色雕塑。湛蓝的湖水与金色的沙岛相映成趣。沙岛也就是青海湖千万年来孕育而成的。湖水退却,沙岛脱胎而出,是气候、生态及人为因素变化的晴雨表。它怀抱宁静温婉的太阳湖、月牙湖、芦苇湖这些大湖曾经的孩子,思恋着过去那蔚蓝的日子、戏游的鳇鱼和翔集的水鸟……
在海晏,我也一次又一次听说了克图治沙的精彩传奇,并在大风中登上治沙观景台,领略了沙海里诞生的奇迹。40年,三代人,搏击沙魔的孤勇者,顶着风沙,冒着雨雪,孜孜矻矻,前赴后继,永不退却,纵横交错的草方格、星星点点的绿色终于汇聚成一张巨网,擒缚了狂暴的黄龙,绿色从环湖东路一直蔓延到沙丘半山腰。正如有人赞美的那样,克图沙区已成为青海的“塞罕坝”,成为青海湖边一颗璀璨诱人的翡翠。
据资料显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克土沙区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减少,河道出现季节性断流,尤其是每年春冬季节,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铺天盖地,给当地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奋斗,实施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沙退人进,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已然形成,有效遏制了沙漠的扩大和蔓延,维护了青海湖核心区域的生态安全,也给当地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福祉。
致力于保护普氏原羚、全国闻名的环保志愿者尖木措,对此感受颇深,随着克图沙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青海湖水位逐步上涨,在草木密集处,还渗出了一汪汪泉水,为普氏原羚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站在观景台上,风越来越大,呼啸着掠过林草,掀起一派绿色波澜,一直涌到远处的沙丘腰际,亦如克图身着一袭绿色裙裾,在风中起舞……
此时,昨日黄昏在金沙湾邂逅藏狐的情景又浮现眼前。我们乘车前往金山湾参加一场诗歌晚会,下车,顺着栈道去坡上欣赏金沙湾风景,却不期邂逅两只美丽的藏狐。先是一只藏狐蹲伏在北边草地里,望着我们,令大家惊喜不已,纷纷拿出手机,寻找角度,把这位不速之客与惊奇、兴奋一并摄入镜头。人们小心翼翼靠近它,以便看得更加真切。这是一只皮毛灰褐相间、目光忧郁的幼狐。它有所警觉,不断挪动地方,但看上去不想逃离,以疑惑、企盼的眼神望着眼前举着手机不断靠近的人们,最终起身跑下山逃离了人们的视野。
看,又来了一只!有人喊道。一只皮色灰青间金红的藏狐从南面山坡上蹒跚而来,在一片紫红色野花间来回走动,蹲踞,伸腰,小跑,慢摇,眨眼,吐舌,表情包可谓丰富。这是一只富有表演天赋的漂亮可爱的小藏狐……
如此近距离观赏藏狐,我还是第一回。资料说,藏狐,也名沙狐。背部呈褐红色,腹部白色,体侧有浅灰色带,生活于高山草甸、高山草原、荒漠草原和山地。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尼泊尔。藏狐主要捕食鼠兔,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功不可没。
早先,我就看见过有关报道,说藏狐一家五口入住青海湖北岸金沙湾,藏狐妈妈带着四只小藏狐,在栈道旁的草地上嬉戏打闹,还不时与游客友好互动……
另据报道,2019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公布野生动物摄影比赛结果,来自中国青海的鲍永清以一张藏狐吓到土拨鼠的照片,荣获“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这张名为《生死对决》的照片过目难忘,一只土拨鼠被突袭的藏狐吓得手足无措……
后来,我为此写了一首诗,就叫《在金沙湾邂逅藏狐》——
夜幕降临。离开金沙湾的中巴上,人们兴高采烈,相互转发、欣赏各自拍摄的那两只藏狐的图片和视频。这俩美丽的野生动物模特的影像不胫而走,可能已经传到了千里万里之外。诗人杨廷成拍摄的一组藏狐表情包,神态、色相俱佳,凡观者皆赞叹不已,可谓最美遇狐记。
车上,我随意翻阅海晏作者机耕.尕白编著的当地民间故事集,一只美丽善良、知恩图报的红狐跃然眼前,一去狐狸媚惑、狡猾的成见。它帮救命恩人牧羊娃去湖边偷了天鹅的翅膀,那飞不回去天鹅就成了他的妻子。原来是昆仑山上的仙女化作天鹅,飞到青海湖来游泳,把羽衣藏在岸边草地里……是红狐成就了这桩天上人间的美丽姻缘……
金沙湾若隐若现,阳光照耀着蔚蓝的青海湖和金色的沙丘,祥云飘荡,雄鹰翱翔,绿风吹拂,野花绽放。那两只可爱的小藏狐又来到我的梦中,在我的手机镜头里微笑、舞蹈,犹如蒲松龄的美狐,还好像对我说了些什么……嗨,这大自然妖娆美丽的精灵……
打马游走海晏,往西,往北,冷不防就会与海打个照面。海,就是青海湖,那水天一色的蓝色会远远涌进你的眼帘,那蓝是纯粹的高原蓝啊,蓝得你不由自主,心醉神迷;还有那含盐的风,湿润,冷凉,沁人肺腑,你会想到当年诗人海子路过青海湖写下的那首带着海水与泪水咸味的《七月不远》——
在湿冷的秋风里,我和朋友来到同宝山下,正望着沉沉秋云笼盖的湖面,一泓乌蓝,浩渺无际,云水一天,愈加显得神秘莫测。神话也许就在这样的时空、这样的氛围里诞生了。
也许,西王母与她的青鸟此刻就在青海湖巡游。记得多年前我在沙岛观瞻了一尊大型沙雕,主题为西王母巡游青海湖,以现代雕刻的巧妙手法,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西王母与青海湖的古老神话传说。至今王母的美丽、威仪和飘拂的裙裾依稀眼前,尽管她早已复原为一顷流动的沙粒。在有个版本的传说中,说青海湖原是一片美丽富饶的草原,草原腹地有一眼清泉,西王母使一只巨若磐石的金龟卧在泉眼上,以镇泉水漫溢。有一个作恶多端的白掌女魔,与西王母作对,祸害百姓。有一天晚上,魔女利用诡计诱使金龟爬离泉眼,刹时雷鸣电闪,风雨交加,泉水滔滔喷涌,直接云天,很快形成一片汪洋,淹没了草原、帐房和牛羊,王母见状,情急若焚,急赴西天搬来印度的玛哈代尔山的山顶,盖住了泉眼。四溢的泉水就形成了今天的青海湖,玛哈代尔山顶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海心山。
在海晏当地传说中,这位女神就住在年钦夏格日神山。神山峰巅碧雪不化,祥云缭绕。据说峰顶奇石林立,主峰一根石柱顶天立地,宛如殿堂的廊柱,表面光洁,犹如鬼斧凿削,用重物敲击,铿锵青铜之声直传云外。当地藏族尊为镇山神柱,其上面层层叠叠缠裹着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哈达。晋人张华《昆仑铜柱铭》曰:“昆仑之柱,奇大如天,圆周如削,肌体美焉……”有考证者认为昆仑之柱指的就是这尊天然石柱。也有考证《山海经》记载的“西海之南,流沙之滨,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纹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溺水之渊处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月西王母”中,“弱水之渊”指青海湖,“昆仑之丘”指的是年钦夏格日山。考证归考证,但西王母与青海湖渊源密不可分。
也有人说,环湖藏族群众信奉的阿乃贡玛加毛,就是西王母。她象征英勇果敢,智慧超群,能掘陷坑捕猛虎,结网扣逮雪豹。环湖各部落推举她为大首领。相传阿乃贡玛加毛共有九个儿女,环湖地区留了三个,一个是骑狼的,一个是骑骆驼的,另一个是骑狐狸的。其他六个迁徙到了远方。
逶迤湖边的同宝山也见证了西王母的传说。一位海晏的作者在同宝山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论站在你温暖的脚下,还是登上你高高的脊梁,耳边都是你的故事。远古,西王母在瑶池边会见周穆王,《穆天子传》中回响着他们的旷世恋歌,同宝山一定见证了他们亲昵而又神圣的会面。奶奶曾经讲过,长生天的女儿下界来同宝山游玩,不慎把自己心爱的一把铜勺子遗落在山上。从此,花落花开,云舒云卷,那把铜勺子舀满阳光、吉祥、幸福和祈愿,一勺一勺撒播在这方海滨的草原上……
这是一方海水浸润的草原,一方诞生神话的草原,也是一方牧草和艺术一同生长的草原。
行走海晏,富有民族特色装饰的达玉部落的字样不时掠过视线。同行者说,达玉部落已成为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据介绍,达玉部落原属夏茸尕布活佛的“拉德”,是由不同地域的藏族氏族群体汇聚形成的一个土著游牧部落,系青海藏族“环海八族”之一。
如今,由藏族歌手洛桑尖措始创于十多年前的达玉部落民俗文化村在这片草原上风生水起。以达玉部落民所文化为基点,集中反映藏族民俗、宗教历史、游牧、草原等特色文化,已形成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游、观光、草原休闲和露营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景区,成为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的打卡地。
有报道称,从海北州州府所在地西海镇出发,途经江西沟,再到石乃亥,来到刚察,在环湖途中,总有一个温馨的驿站迎接着骑行者和驴友们的到来,它就是环湖地区有名的自行车服务基地——达玉部落。这是全亚洲最大的自行车俱乐部和青海藏民族文化展示窗口,迎接着五湖四海的骑行者。
举办特色音乐节,邀请许巍、郑钧、黑豹、唐朝、降央卓玛、萨满、杭盖等国内知名歌手和乐队演出,完成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碰撞,为乐迷呈现了一场又一场激动人心的音乐盛宴。
每到夏季,让骑行者和游客体验骑马、射箭、蹬棍、锅庄舞等高原文化体育项目,举行露营大赛、篝火晚会以及青海湖畔放生等项目,让游客们体验“一路骑行、一路旅行、一路修行”文化旅游理念和乐趣。
缘于海的浑阔沉雄,这方草原上人文荟萃,精英辈出,如大湖上空明亮晶莹的星星,熠耀生辉。有深明大义的高德大僧夏茸尕布,有余生化为青山的牧民省长尕布龙,有从草原竞走上世界舞台的切阳什姐,有德州草原上著名的马背作家索南才让……他们的故事像金银滩的花儿一样繁茂、绚丽、耀眼,就留与你亲手去采撷吧。
当和朋友结束海晏之约,沿青海湖东路返回时,我又读到流传于达玉部落的一则民间故事,叫《公主的铜镜》。相传,一对父子在海边捕鱼为生,儿子到了成婚的年龄,由于生活贫困,找不上媳妇。一天,儿子捕到一条大黑鱼,黑鱼说,你放了我,我会帮你实现心愿。往后,他又救了一只老鹰的幼雏和一只兔子,它们都许愿帮他。再后来,听说国王为公主招驸马,条件是应试者藏起来,公主无法找到他,即可成亲。公主有一面铜镜,能照见世间一切。渔夫的儿子前去应试,黑鱼把他藏在肚子里游进深海,被找见,老鹰又把它驮到天上白云间,还是被找见,都未能逃过公主的铜镜。最后,兔子在公主站着的塔楼下刨了一个洞,让他藏进去,公主再也找不见他了,她的铜镜没有照到自己的脚下。结局,可想而知,皆大欢喜。渔夫的儿子入宫做了乘龙快婿。
云开日出,湖水拍岸,拱起无垠蔚蓝。这是一方海水浸润的草原,一方放牧春秋,放牧牛羊,也放牧心灵的草原……
作者简介:王海燕,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人,海东市作协名誉主席,现居西宁。诗文散见于诸报章杂志,或收入专辑。著有《土陶记》《湟柳集》。
巡视公告
你好,我叫海晏 这是我的介绍信
【央媒看海晏】周末去哪儿 青海海晏 金银滩草原绿意盎然 沉浸体验民族风情
【央媒看海晏】海北州海晏县举行“追寻原子城红色文化”活动
【红色研学】这个周末太难忘~
来源:海晏县文联
编辑:南木杰力
责编:李鸿福
监制:马学良
总监制:张俊明
投稿邮箱:26965679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