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意思是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豆腐,为过年做准备。豆腐谐音“兜福”“都福”,是很多家庭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春节将至,作为西海岸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滨海街道古镇营海水豆腐也迎来了一年当中最为畅销的时节。
东古镇营村是滨海街道古镇营社区的一个临海渔村,村里做海水豆腐的手艺已经传承了几代人。62岁的刘桂秀从小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做海水豆腐,对这门手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实在的用料,刘桂秀家的豆腐在街坊邻里间口碑极佳,更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前来购买。
从早忙到晚
做出一锅卖一锅
1月24日下午3时许,记者走进刘桂秀家的豆腐坊里,看到刘桂秀和丈夫李炳财正在忙碌地做豆腐,小小豆腐坊里弥漫的都是豆腐的香气,年味十足。
“自从进入腊月,我们每天都得用将近300斤黄豆来制作海水豆腐,从早忙到晚,基本上做出来一锅就卖一锅。”李炳财表示,他们夫妻二人要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才能稍微喘口气,但是不能完全休息,因为从大年初一开始,就有饭店从他们这里采购豆腐。
刘桂秀告诉记者,他们家的豆腐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点豆腐的卤水是用海水做的,没有任何添加剂,这样做出来的豆腐虽然看起来糙,但吃起来口感软糯、细滑,豆香浓郁。“一斤黄豆只出两斤海水豆腐,与一斤黄豆能出四斤石膏豆腐、六斤内酯豆腐相比,产量少很多,但是海水豆腐蛋白质含量更高、更耐煮。”刘桂秀说。
费时又费力
点卤用海水有讲究
豆腐虽然好吃,但它的制作过程却费时费力。刘桂秀告诉记者,她做豆腐用的黄豆都是本地当年产的新鲜黄豆。要先把黄豆放进凉水里泡发,夏天得泡五六个小时,冬天得泡十多个小时。泡发后,再用机器将黄豆磨成豆浆。豆浆磨好后,再把豆浆倒进大锅里,用柴火烧开。“之前尝试过用煤炭代替木头,但做成的豆腐口感要差一些,所以就坚持用柴火烧豆浆。”刘桂秀说,豆浆烧开后,再用舀子舀出来,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点卤环节。
刘桂秀说,点卤用的海水必须是当天取的,但是岸边的不能取,因为有淡水;下雨天不能取,因为海水淡化了;涨潮时不能取,因为水比较脏。必须是在落潮时分,到水面像镜子一样、看上去十分清澈的水湾里取。取之前,要用手蘸一下海水放进嘴里尝一尝,确保咸度达标。取海水的时候,还要边取边仔细观察,不能取到杂质。取回来后,要将海水进行沉淀,才能使用。
点卤后,豆浆慢慢凝结成豆腐脑,最后再将豆腐脑放进包裹里压制成型。“从磨豆浆开始,到豆腐制作完成,需要3个多小时的时间。”刘桂秀告诉记者,“小的时候,这个过程更长,因为没有磨豆浆机、豆渣豆浆分离机等机器的辅助。虽然现在有了这些机器的辅助,但是核心环节我依然坚持手工制作,以确保豆腐的口感和品质。”
守护老手艺
盼年轻人传承下去
刘桂秀说,从她爷爷那辈起,就靠着做海水豆腐养家糊口。那时候,用钱买豆腐的人少,一般都用东西换,比如会用鱼换豆腐。刘桂秀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和父亲做了几年海水豆腐,觉得这份工作太辛苦了,便外出做起了生意。后来,随着生意越来越难做,她又回到了家里,重新拾起这门手艺。
“小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放假了可以出去玩,过年了也很清闲,我心里十分羡慕。我不但要看家,快过年的时候还要帮着家里人一起做豆腐。”在刘桂秀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她几乎没有休闲时间。“但每次回想起小时候吃过的苦,觉得也很幸福,那种全家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感觉,真的挺好的。”刘桂秀说。
“我有两个儿子,但他们都不爱做这种活了。”刘桂秀一边烧火一边跟记者说,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做豆腐很辛苦,每天凌晨就得起来做,晚上很晚才能睡,都不想继承这门手艺。
说起未来的打算,刘桂秀笑了笑:“我今年已经62岁了,再过几年就做不动了,希望能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这些依山傍海的小渔村也赶上了好时候,街道鼓励我们做大海水豆腐和海蛎子品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古镇营社区党委书记姜伟告诉记者,社区目前正在打造古镇明月湾休闲民宿项目,下一步,将结合文旅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古镇营海水豆腐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大型商超前来采购,并鼓励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推动海水豆腐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来源:西海岸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