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窒息的15秒“上瘾发疯”视频,炸出了多少绝望的父母!
乐活
2024-07-09 08:20
新西兰
一个看起来四五岁大的孩子,一会儿胡乱挥舞小手,拿起地上鞋子扔到一边。一会儿急的跺脚,上前用力抡住妈妈胳膊,开启捶打模式。夹杂着暴怒,狂躁,不满,扔东西,他声嘶力竭,咆哮而出的是:借用网友一句评论:这哪里是找平板,分明毒瘾发作,六亲不认啊。记录下这一幕的妈妈,突觉悲哀,悔不当初,无力在标题上敲下几行字:孩子一直沉迷电子设备,她把平板藏起来,原是打算戒掉孩子的瘾。没想到,只是用错误的方式,触发了一场更加暴乱的“斗争”。如果精神中毒太深,别说对孩子,对任何人藏起来都没有用。不料被激怒的男孩,突然对着妈妈拳打脚踢,甚至掐上了脖子。那天摔碎在地上的不止手机,还有一对母子之间的亲密。为了好好劝孙子,那天,奶奶还专门给他买了他爱吃的。可一个在手机里沉醉的孩子,已经忘了尊重,没了感情。无奈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虚拟世界里越陷越深。太多的人,还没找到孩子变得暴躁、“狰狞”,对其他一切失去兴趣的,那个真正的原因。孩子不怎么爱说话,平时脾气也算温和,但他身上却有一块不可触碰的逆鳞。吃饭时间也舍不得放下,一让他停止,立马就大吵大闹,撒泼打滚。可这个“习惯”,是怎么在千万个不同的家庭里,一模一样养成呢?孩子从出生,看到最多的画面,是爸爸妈妈总抱着一个“小方块”。孩子一两岁,父母工作忙,就省事儿把平板扔给孩子让他自己玩。孩子四五岁,一哭闹,家长就偷懒儿掏出手机一哄了事。等他越长越大,我们又如何通过藏起来,就能夺走他最依恋的东西?又如何用一句“欠打”,就轻易推卸掉自己缺失的责任?前段时间,有一个话题很火,叫:“孩子沉迷于手机的真相”。没想到,给出最好答案的,竟是一个15岁的孩子@初三八班王南皓。看完他的解读之后,真的才发现,我们从来都没有懂过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从未试图走进他们的世界。身体上疲惫不堪,精神上小心翼翼,是现在很多孩子的一个“病症”。“好像只有手机能够收留我,我只是想有一点点快乐。”孩子就会沉迷于游戏,八卦,短视频的诱惑,寻找短暂,即时,不需要思考的低质量多巴胺。家长、学校都习惯了“唯成绩论”,可事实是,这个世界,成绩一般甚至不好的孩子,才占据大部分。这大部分的孩子,平时很少能得到夸赞,但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他们能被认同,被肯定。“我这种学渣,唯一被别人说过厉害的地方,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在游戏里”。
错的只是在没有正确引导下,有些探索变成了戒不掉的“瘾”。这些“瘾”又被带到现实世界,废掉一个个孩子,破坏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手机网络信息复杂,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必要途径。发现孩子过分依赖手机时,无需用简单粗暴的打骂,强制去与他们争夺。最好的办法,是和他们建立规矩,形成彼此的关系信赖。第二,多和孩子一起与真实世界链接,爱真实的人和自然。离晚霞落日鸟鸣山川风雨草地河流近一些,离公园超市羽毛球打太极踢毽子近一些。不要让孩子封闭在网络里,也不要一直让自己禁锢在虚拟世界里。跑步,跳绳,画画,打羽毛球……这些不需要很多金钱支撑。最需要的是,为人父母,不以金钱和时间为借口,推掉陪伴的责任。在真实世界里填满空虚,手机,才不会一直是孩子的避难所。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得先朝着那个方向去改变。自己一下班就窝在沙发刷视频,却命令孩子关掉手机去学习。自己没有打开过一本书,却天天问孩子名著读了多少本。如果父母每天都抱着手机,孩子的视线又怎么舍得离开电视屏幕。只有父母每天充实快乐,情绪稳定,孩子的脸上,才难看见不该属于他们的暴躁和狰狞。教育之道无他,唯爱和榜样而已。真正觉醒的家庭,只改变自己,不改变孩子。”-END-
大家好,我是脆皮, 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