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闲时花开
“沙白之死”霸屏争吵的10月29日,著名主持人顾国宁,突发疾病离世。
年仅46岁。
“爱沙白”的人,和“恨沙白”的人,没有因顾国宁的离开,停下汹涌的争吵。
甚至很多人刷到“顾国宁离世”的消息时,根本就没多看一眼。
就像很多人从来不关注一滴水跃进大海,一片叶坠入泥土,一朵云飘过窗外。
人性就是这样。
人们最热衷的事情,是为捍卫自己狭隘的认知,深陷你死我活的输赢对错里,而看不见眼前那一个个鲜活而具体的生命。
我得知顾国宁离世的消息后,就决定写点什么——
不是因为他是著名主持人,而是因为他的离开,比“安乐死”的沙白,离真实生活和普罗大众,更近一些。
媒体没有公布夺走顾国宁英年生命的病患元凶,只是说突发疾病、抢救无效。
顾国宁曾担任过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晚间新闻》《新闻直播间》的主播,算得上众多“国脸”中一个。
但,他的离世,远没有罗京和李咏的离开那样,引发海啸般的传播和哀悼。
除了他没有罗、李更为人熟知,我想还有一个真相是:
2020年疫情过来后,人们因亲证了太多遥远哭声和近处告别,正陷入一种叫“生死疲劳的困局”里。
太多的猝死,太多的伤害,太多的悲剧,让我们在来不及认真哀悼的应激反应里,陷入了生死麻木。
甚至对很多沾染上“死亡”字眼的消息,产生了某种轻微又深切的嫌恶心理。
最典型的佐证是:
之前每逢重大灾难发生、知名人士离开时,都会被拿出来说的“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提前降临”。
还有那句“真正要离开的人,只是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裹了件最常穿的大衣,出了门,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都会在人群中大面积传颂。
但现在,尤其是这一两年,那么多悲剧发生,那么多生命离开,这些感性唯美的话,已没有人再念叨。
“生死疲劳的困局”中,苟活的人们逐渐丧失了伤春悲秋的感性。
惴惴不安中,人们走向这样两个极端:
有人肆无忌惮地攻击同胞,通过恶意释放恐慌——想想那些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和撕X大战。
有人学会了视而不见,假装只要自己不关注,悲剧就当作没有发生——想想那些遁入尘埃、封存掩埋的人间惨案。
只是,不管是恶意的对立,还是麻木的逃避,都无法从根本上治愈内心的哀伤。
除了制度性、体制性的宏大叙事,或许我们每个人,每个亲证他人离开,自己也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是:
怎么活,才算不负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