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吉军,新媒体:汉唐智库!
2025年1月17日清晨,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连发3条朋友圈,炮轰四大电商平台,称其为“经济的绞肉机”和中小经营户的“周扒皮”。钟睒睒在朋友圈表示:
四大电商平台让我们丧失了超越的经济的机会,大量的中小商户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公平竞争的能力,大量的就业机会被平台掠夺走了。
没有就业,没有中、小企业对的经济未来预期,有大量的谣言,没有新闻来源的伪装成新闻的假新闻。
中华大地语言文字的优雅表达不见了,网络的戾气和暴力充满每个角落,声嘶力竭替代心平气和!我们怎么办?怎么办!
一、商战!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仙逝之后,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就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商战。
钟睒睒因为种种原因在舆论场上十分被动甚至狼狈不堪。
中国人并不因为哪个人是首富就高看一眼,是非对错也不因为财富多寡而改变论述角度和尺度。
所以,钟睒睒只能不断地被碾压被吊打直至抑郁。
面对这种舆论围攻抹黑,不抑郁才稀罕,抑郁简直是人之必然。
在熬过了丧母之痛之后,钟睒睒已经多次在访谈中抨击平台对实体经济的伤害以及对舆论管控的不力。
无论舆论怎么看待钟首富,都并不意味着钟首富所有的观点都没有道理。
至少这次他对电商平台的评价,可以说是老成持国的观点。
奈何,正确的观点未必能够奈何于无奈的现实。
这就是钟睒睒作为首富奋起反抗的原因。
二、电商!
电商平台持续扩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毁誉参半,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网红直播无限放大欲望,电商比价无限放大贪婪。
从现实中来看,电商平台确实存在高额抽成的情况。无论是外卖抽成还是网约车抽成,都出现了平台吃掉大头的现象。官方规定的最高抽成比例在现实中往往不会真正执行。
这使得中小商户以及从业人员得到的利润越来越少,难以获得足够的收益维持和发展业务。
众所周知,电商平台直接控制着流量。流量并不是完全根据所谓的算法进行分配,而是可以人为调控。所以平台有意扶持的商户往往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和流量资源,这就意味着平台决定所有商户的生死兴衰。
表面看,平台的管理权属于平台所有方。
问题是,深思一下,平台的资本方如果掌握了对所有商户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个现象难道不令人毛骨悚然吗?
诚然,电商平台创造了很多新型就业形式,但从整体来看,导致大量的传统中小商户经营受到冲击,实体就业机会减少,已经带来连锁不良反应。
由于电商平台进行全网统一比价,就决定了大部分时候都是价低者通吃。一些商家为了竞争不得不降低价格,可能会导致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从而对商品的品质和长期发展造成影响,实际上是损害中国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
从区域经济来看,电商平台全国统一比价的结果就是各个地区本地优势品牌都面临外来品牌的竞争,最终小生产经营者因为资本实力差距导致原料采购成本更高,会逐渐被淘汰出局。
在短期内或许无法看到结果,但是如果把电商带来的马太效应放大到较长的期限进行评估,会发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就是必然趋势。这在商业产业角度一定会主张垄断的形成。
中国14亿人口,如此广袤的市场原本可以容得下千千万万个相同商品的品牌,然而在电商平台低价通吃的竞争模式下,垄断在无形中加速形成。世人都应该知道,垄断对消费者绝不是好消息。
在很多领域,资本通过控制行业主要企业,很多领域的垄断已经逐渐形成。
当然,钟睒睒的一些观点存在情绪化因素。单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会更喜欢电商平台的便捷和便宜。不要以为便宜就是好事,制造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便宜。
如何平衡消费端和制造端的利益,这才是管理者需要站在大局高度考虑的问题。
三、低价毁灭潜力!
事实上,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很大一个因素是低价竞争策略造成利润越来越低,甚至假冒伪劣商品亏本出售,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如果跳出中国市场,放眼全球竞争,目前中国商品的低价策略也已经难以为继。
近日,德媒《经济周刊》发文警示:中国芯正在征服欧洲市场,字里行间看得出西方芯片从业者的哀鸣。
三年前,一颗车用得州仪器升窗驱动芯片卖70元,今年卖1元。
三年前,车用四轮平衡意法半导体芯片一颗1300元,今年卖13元。
三年前,中国产车规IGBT市场占有率,从0飙升至如今的60%,并以每年200%的销售额增长。日德汽车巨头,即使降价70%贱卖,也没能挽回流失的市场。
表面看,中国商品价格低所以竞争力强,当然是好事。
但是,为何西方国家的产品价格比中国商品价格高几十倍?
中国一旦攻克技术壁垒推出的商品价格为何非要比西方对手低几十倍?难道不能设置一个利润率更高的价格共同盈利吗?
客观来看,中国商品完全应该提高质量,提高价格,哪怕让渡一部分市场占有率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如果在所有的领域都试图通过低价占领市场,后果就是国际竞争对手难以为继纷纷破产。唯一的选择就是贸易保守主义,设置贸易壁垒。
这种经济对抗,不宜存在赢家通吃砸碎对手饭碗的意识,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智慧去化解。
四、如何获得财富?
全球经济面临大变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盈利模式已经逐渐落后于现实。
1980年代我们最流行的一个理念是勤劳致富。
然而,现在处于生产过剩供应饱和的状态。无论是物质商品还是文化产品,勤劳只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却不能行程销售额。如果不能有更高的销售额,那怎么勤劳也无法致富。
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一直信奉科技创新,认为科技发展可以推动国人越来越富有。
现实是电商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取代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劳动,很多人的劳动报酬不仅越来越低,甚至还没有了工作岗位。这意味着一些人的劳动已经没有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劳动价值。这样的状态,创新并没有带来财富,反而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存能力。
现在一谈工业创新就是生产线自动化,一个年产值几百亿的工厂,只需要几十个人就能维持。车间里一个人也没有,是最常见的现象。
劳动都不需要人参与了,这种创新能带来共同富裕吗?
这样的创新除了剥夺劳动者的劳动权和劳动岗位之外,又为谁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呢?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这些财富与普通劳动者没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带来的价值。
如果在现实中,普通人通过勤劳不能致富,科技创新还在不断剥夺就业机会,那么这样的经济模式有什么惠民意义呢?
在人工智能主导的自动化大生产时代,恐怕只有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才能让普通人过上好日子。
分配方式决定财富流向,合理的分配才能让普通人拥有财富。
这是新的规律。
不要一切行为都服务于利润和效率。
给活人留条活路,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关注汉唐智库新媒体,扫码入群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