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哥寄的粉条和猪肉收到了。”听着在新疆生活的小儿子魏特胜发来的语音信息,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温泉村村民魏廉夫妇俩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年逾七旬的魏廉共有6个子女,其中4个在新疆石河子定居。每当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夫妇俩心底对远在他乡的儿女们的思念也变得愈发浓烈,于是,给他们邮寄一份家乡的农特产品,成了魏廉夫妇表达牵挂与思念的最质朴的方式。
为了让儿女们能吃上最地道、最纯正的粉条,无论家中农活多么繁忙,每年,魏廉都会亲手榨上一些粉条。“可别小瞧这一根根柔细剔透的粉条,从打芡、和面,到漏粉、冷却、晾晒,要历经多道复杂工序才能最终完成。”魏廉说,尽管工序烦琐,但他们老两口却从未觉得麻烦,年复一年,始终坚持给孩子们寄去“家乡的味道”。“趁现在身体硬朗,动手榨点粉条,给在外的孩子们寄一点,比自个儿吃上还高兴。”
在魏廉眼中,这些看似普通的农特产,远不只是简单的食物,而是牵动亲人心弦的乡愁“密码”。
“每次吃到这些家乡特产,就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热热闹闹地过年。虽然相隔千里,这些美食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已在新疆生活多年的魏巧霞女士在电话里说,收到父亲委托大哥寄来的包裹后,他们4个兄弟姊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四家、十几口人往往选择聚在一起,煮上从家乡寄来的粉条,炖上香喷喷的猪肉,一边品尝家乡美食,一边通过视频和千里之外的父母分享喜悦。
一份农特产品,一道家乡美味,成了魏廉等更多通渭人与在外家人们共同守护心中年味儿的情感纽带。
地处甘肃中部的通渭县,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独特,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孕育出了粉条、苹果、金银花、苦荞茶等众多品质上乘、风味独特的农特产品。为了让更多远在他乡、不能回家过年的“通渭游子”在春节期间尝到家乡美食,同时帮助通渭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些年通渭县始终在积极努力行动。通渭县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通渭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完善农村道路交通与物流基础设施,构建起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高效物流配送网络,大幅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同时,县里还大力开展电商培训,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为在外打拼的通渭人以及本地农户传授电商运营技巧,助力他们通过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等新兴方式,拓宽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把通渭的农特产品邮向天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通讯员 李娟)
来源:农民日报
● 监 制:李 军 ● 编 审:杨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