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清明
学生时代,几乎每个清明节我都会回到家乡;很多在外打工的人们也会风尘仆仆陆续赶回,大家都在等待着亲戚归来的一天。我们这里将清明祭祖称为“做清明”,一个“做”字,充满了仪式感,人们对于清明的重视程度不逊于过年,即使过年没有回家的外地人,清明也是一定要回来的。
到了祭祖这天,全家族老少爷们一起出动,拿祭品、扛铁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在这个丘陵地区,祖先的墓地大多在山腰上或山坳间,祭祖的路程崎岖不平,比较难走。
到了墓地,大家到齐了,喘喘气,便开始清理墓地,祭祖活动也就此开始。大人们开始清理墓地、摆祭品、挂鞭炮,每个人都会用心地去干好手上的活。一切准备就绪,随着鞭炮的鸣响,大家开始按辈分先后祭拜,晚辈排在最后。孩子们或许不知道祭拜的是谁,也就心情茫然地磕着头,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祭品。清明的祭品大多是诸如方便面、苹果一类的食品,这些贡品等祖先“速食”后,便可以让孩子们拿去享受了。祭祖场面庄严肃穆,气氛隆重。老人们在烧纸钱的过程中,不能拿棍子挑起冥币加速燃烧,使“钱”破损。
祭祖过后便是家族聚餐,聚餐大多是由某位亲戚或长者来负责安排,这样的安排绝非临时起意,是由家族成员商量而定,或是定好的轮回次序。酒席间,男人们敞开心扉开怀豪饮;妯娌间也会借着酒席拉起了家常;孩子们可以放开馋嘴大吃。这样的聚会,往往比过年的人气都要旺。
祭祖的第二天,返城的亲戚开始陆续踏上归途,回乡机会难得,因而总得带点家乡的味道留着慢慢回味。清明时节,再次远行的游子们,会带点“小兰花”新茶,还有亲手采摘的野蒿子做的“蒿子粑粑”。清明的味道独特而又浓烈,熟悉的乡味似乎总会冲淡些返程的寂寞。
告别家乡10余载后,关于故乡的记忆,虽有些支离破碎却更加深刻。如今,清明成为难得与家乡亲近的机会了。儿时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但那时却不知“欲断魂”饱含的深意。现在渐渐地明白了:清明的“欲断魂”是抛不掉的思念与割不断的亲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讨论起“年味越来越淡”的话题;当看到如今清明期间川流不息的车流,我由衷欣慰:家乡的清明还是那个记忆中的清明!
来源: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