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逸
随着照相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摄影作品来创作的方法越来越多,或者已经是一种常态。这本身不是问题,因为科技的向前发展应该是推动生产力的,图片素材的轻易获取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这是好事情。
曾经和一个画友写生的时候,讨论过关于借助相片创作的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画照片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要画成照片。这里,德国画家里希特借用照片植入观念的作品除外。
以前看过关于介绍欧洲油画的作画过程的文章,也有很多画家曾经借助相机,比如,德加,莫奈,维米尔,米勒等等画家,就连最早期的宫廷画家当时还没有相机技术的时候还借助三棱镜成像技术。所以借用图像技术本来无可厚非,它应该是一种进步。
德加作品
伦勃朗
但是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照相技术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却助长了画家们的投机取巧,很多作品就是直接把照片放大,更有甚者利用PS技术和ai合成技术直接P图。这严重抹杀了绘画的创造力和绘画性。
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
网络照片
试看近些年来的展览作品,这样的情况可见一斑,照片绘画比比皆是。更过分的是这样的绘画居然占据了展览作品的半壁江山。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另外一种情况是,虽然不画照片,但是却把作品画成了照片。也就是说,作者会有写生或者创作,但是最后把写生或创作的形象最后逼近了照片效果。这和第一种画照片是异曲同工的。这不得不说是绘画领域的一种幽默现象。
更为奇怪的是,大多数画家都对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看好,甚至深恶痛绝(这里面包括很多身边的朋友);但是又不得不这样去做,而且深陷其中。就像一个评论区朋友说的一句话:但凡有点个性的作品都会被拒之门外。为了入展,有谁还不乖乖的的画照片呢!
就连国外当今的展览中,这样的作品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他们利用照片画画好像是不那么偷偷摸摸,更显得淡然处之,亦或是自娱自乐吧!
引用《三国演义》里的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识势。民国时期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大家和大师,八五新潮之后中国艺术的百花齐放,三国时期的魏晋风度……
我们有幸处于盛世的阶段,享受国家强盛带来的安宁。创作思想应该歌功颂德。如果在倡导主旋律的基础上,再重视一点艺术性和绘画性,让艺术依然百花齐放,应该是艺术家们的众望所归!
——沐逸2024.518
欧洲近现代油画作品:
米勒作品:
德加作品:
全国美展中部分作品欣赏:
陈治 武欣 (天津) 尖峰食刻 中国画 230cm×160cm
李玉旺(山东)《使命》中国画 195cm×178cm
《敦煌女儿》 袁元 203cm×203cm 油画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