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师者,甘露洒心,恩泽似海,传道授业,不辞劳苦。时逢中央财经大学建校75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些为学校发展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的资深教师。他们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4年,在中央财经大学75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我与中财·十载之约”75周年校庆特刊专题宣传推送。我们将带您走进老师们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的教诲心得,分享他们的学术成就与生活感悟。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同时,我们也期望全校师生能够以他们为榜样,为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和美好愿景而砥砺前行,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今天
我们带您走进
刘树勇老师的故事
并肩中财大
共探学术新境界
回忆当初为何选择中财大(昔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刘树勇教授笑称,那段时光颇为有趣。当年受毕业分配影响,1983年的他怀揣着梦想坐火车来到北京,从老北京站坐103路公交车,几经辗转,一路颠簸至皂君庙旁。“1983年7月20日”,教授对这个日期印象深刻。那日他前来报到,接待他的是一位已退休的金融系老师,为他办理了各项入职手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初入中财大与想象中的大学有一些差别,但是刘教授还是坚定地说;“我就想到大学来教书,这是我最一开始的愿望。”岁月悠长,他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茁壮成长。日常教诲与心灵碰撞如同春日暖阳般明媚,给予刘教授无尽慰藉与喜悦。
回首往昔教学征途,刘教授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从昔日单一的公共课堂到如今百花齐放、多元并蓄的学科架构,他不仅是学院成长与蜕变的见证者,更是这段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他的教学理念与热情更是历经时光的洗礼,得以升华并薪火相传。他由衷希望学校和学院能迎来更多的发展良机,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顺其自然
兴趣领域的深入挖掘
大学时代起,刘教授便对绘画怀有深情厚意,虽转学艺术之路未果,却让他更加珍视中文底蕴对艺术创作的滋养。任教文化与传媒学院期间,他仍不放弃绘画梦想。大学师兄的建议成为他的人生转折——鼓励他投身电影批评与研究。五年深耕使他对视觉语言有了深刻理解,研究方向也自此转向视觉艺术。
同时,刘教授在微博上分享富含哲理的短诗与业余画作,展现多面风格艺术,以才华横溢的形象赢得了两百万忠实粉丝。作为新闻专业创办者之一,他同样对传播学充满兴趣,视微博为传播创作之美的舞台。刘教授坚持发布作品,接受广大群众朋友的评价,并视评论与建议为成长的宝贵财富。社媒之旅是他艺术才华的绽放,更是自我挑战与成长的见证。
21世纪初,刘教授积极策划并发起中国首届国际摄影节,并成功举办8展及系列国际讲座。90年代初,他偶然接触出版行业,与友人共著《新中国大博览》,浓厚兴趣由此生根,视觉语言一体化理念在刘教授心中萌芽。他深感国内摄影师缺少交流平台,便萌生“摄影节”的概念,最终促成国内首届民间摄影节,为后来各地摄影节风起云涌奠定基石。虽资金所限,仅办一届,但他将其视之为幸事,因为刘教授深知摄影行业亟需开创交流碰撞之风气。
刘教授认为,造时势重于造英雄,于是便与团队共同努力推动摄影行业的发展。他主编10余部著作,创新理念如观念摄影、影像方志,皆源自机缘巧合下的灵感迸发;与亚洲唯一POI摄影大奖得主探讨摄影本质,激发观念摄影灵感;为抢救山西古交煤矿区明代古村落,他带领团队记录,影像方志理念应运而生。刘教授在大学任教的同时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面对新影像形态,他乐于探索其概念、理论描述及实践应用。“顺其自然”的态度给予他在学术路上不断前行的力量。
时光知味
引领启迪铸栋梁
自1983年踏入学院大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刘树勇教授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了丰富的教学经验。41年间,他的教学理念不断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印记。
昔日,学院以公共课为大班授课为主,学生社团活跃,讲座频繁,那里是知识碰撞涌动的热土。当年的夜晚,教室的窗台上密密麻麻地站满学子,就连讲台沿一米开外也座无虚席,尽是求知若渴的身影。学生们之间的互动热烈自由,他们大胆地举手发问,积极探讨。艺术的多面魅力成了共同追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热爱被如此众多心灵所共鸣,这样的兴奋与喜悦是难以言表的。于是,刘教授用无限知识与热情为学生们讲述着电影的光影交错,绘画的色彩斑斓,乃至摄影的瞬间永恒。这些探讨与分享不仅满足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更点燃了他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那段时光镌刻着漫漫青春热忱。
2010年,刘教授担任学院艺术系系主任。他凭借对视觉研究的兴趣和过往的设计经验迅速融入,并引领专业发展。他深知专业发展需要明确的宗旨,于是他以“自由生活、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理念,强调内心自由胜于资源,自由想象源于生活,推动创造。这样的理念既源自其教育与创作经验,亦是对前辈智慧的汲取传承。
他期望学生秉持此信,珍视自由、勇敢创造,从而寻得生命的意义,不负大学时光。他强调,作为教师,他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这一意义,让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有所收获,而非虚度光阴。如此,他的教育理念关乎专业发展,更关乎学生成长未来。他希望通过教师的努力,让学生们自由书写人生华章。
返璞归真
找寻自我启新航
谈及早年间在文化与传媒学院的岁月,刘教授回忆道,早期职业生涯中,他所在的部门名为汉语教研室,主要负责公共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学院里让有志于此的学者们将研究的天空拓宽至个人兴趣的无垠深处。无论是深耕于古典文学文史的幽径,还是探索视觉形态与语言的秘境,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加之以心灵深处那份不灭的热爱与执着,引领着每一位学者在心灵的田野上播种梦想,收获智慧的金秋。
刘教授认为,教书育人是师者本分,研究整合知识,反馈教学,传承智慧,亦是职责所在。此外,过好个人生活,承担家庭责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看来,这些并非高远的使命,而是生活中绕不开的、必须履行的责任。这样的生活态度既朴实又充满力量。
对于晚辈,刘教授建议同学们勿为外界期望所累,应“在世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能让生命持续的生活方式”。他鼓励学生好好读书,把自己选择的专业学好,找到并塑造自己想要的模样,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在未来的生活中安身立命。
文稿撰写:唐悦茗
采访协调:廉菲
摄影摄像:柳思成
排版设计:郭彦彤
视频剪辑:柳思成
带队审稿:张立娜 李涵秋 高璐 芦姗
审核:左静 粘以净
特别感谢:文化与传媒学院项目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