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内蒙古日报》4版。
中盐内蒙古化工公司建立完善产业工人培养“1+1”师带徒机制。
2023年9月,自治区总工会在包头市组织召开全区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会。
坚持党的领导
凝聚合力高位谋划
做好“三个坚持”
夯实思想根基
“政治上保证”是“产改”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推进“产改”中,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整个改革体系的核心,引导产业工人争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先锋。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工作始终,上好中国工人大思政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产业工人中落地生根。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线上线下职工大讲堂、劳模宣讲报告会等活动,不断夯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加强“三个精神”宣传阵地建设,组织自治区主流媒体对内蒙古荣获全国和自治区“五一”劳动奖、大国工匠、北疆工匠、自治区“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宣传报道;举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展,在全区广泛开展模范典型事迹进公园广场、进街道社区;强化“产改”专题培训,2023年以来,分别在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地举办6期“产改”培训班,480余人次参加培训;将先进典型人物吸纳到自治区“理论学习轻骑兵”示范宣讲团,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宣讲,引导激励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坚持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加强党建带工建,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科学制定年度发展产业工人党员计划,鼓励和引导生产一线班组长、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劳务派遣工特别是优秀青年工人积极加入党组织。
把准“三个方面”
保障成长成才
“素质上提高”是“产改”工作的关键之举。在实践中,全区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培育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台铺路。
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大赛——围绕完成好“五大任务”,健全以全区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的“1+N”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累计举办覆盖近百个行业(产业)、390余个工种的职工职业技能比赛;自治区总工会连续开展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劳动竞赛大会战、建设“两个稀土基地”产业工人在行动推进会、“三北”工程攻坚战建设项目劳动竞赛大会战、全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区工会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助力“温暖工程”现场推进会、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能源体系”专项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助力自贸区创建工程打造北疆亮丽口岸工会推进会、纪念“安康杯”竞赛活动40周年观摩座谈会、助力新质生产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行动“十大行动”。
培育高技能人才——贯彻落实“新八级工”制度,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全区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119.5万人,有11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94名全国技术能手;组织参加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中国北方稀土张文斌团队完成的“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成果首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成果”;推荐培育大国工匠人选,卢仁峰入选2021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郭晋龙入围2023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戎鹏强、洪海涛获评“大国工匠”,张文斌、郑贵有、龙俊峰入选2024年度“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截至2023年,共选树北疆工匠85名、盟市级工匠498名。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自治区总工会建成“1+22+N”内蒙古工匠学院体系,打造28家内蒙古工匠学院,其中6家为新质生产力工匠学院;安排20个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工种,安排12项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引领性劳动竞赛项目。2024年开展了助力新质生产力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行动,下拨专项补助1230万元,指导28家已挂牌的内蒙古工匠学院,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力方向,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高校毕业未就业学生专项技能提升培训、职业院校在校生新质生产力赋能培训等相关培训项目,培训1.8万人次。
聚焦“三个重点”
维护合法权益
“权益上维护”是“产改”工作的重要保障。工作中,各地各单位积极认真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引导企业结合实际,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切实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聚焦法治保障,自治区人大修订通过《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出台《自治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目前,内蒙古已制定现行有效涉及劳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11件。
聚焦完善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自治区总工会、人社厅、工信厅、国资委等部门以各种方式鼓励各类企业建立健全产业工人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自治区总工会出台加强职工疗休养工作等文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有力保障了产业工人各项权益。
聚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纳入对盟市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全面实施自治区地方标准《和谐劳动关系单位评价规范》,全区已认定和谐劳动关系单位2011家、工业园区23个。持续深化“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信访”协作联动机制,全区旗县以上地方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建设达100%,建设选聘劳动法律监督员25745人。各级工会深入1009家企业开展法律体检活动,督促整改各类问题隐患303个。
强化“四项举措”
队伍持续壮大
“促进产业工人全面发展”是“产改”工作的初衷。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打造了一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和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强化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自治区总工会等5部门联合出台11条具体举措支持职工技术创新。近5年,全区打造110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涌现出3万项发明创造8361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推动“五小”创新工作,加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全区已建成自治区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4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374个,多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得全国大奖;从2024年起,每年培育30名左右北疆工匠,示范引导各盟市、产业工会每年积极支持培养200名左右盟市(产业)级工匠人才。
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深入实施“访企拓岗促就业”“万企进校园”“京津冀蒙工会跨区域促就业创业”等活动,培养稳定就业和高素质产业工人。
强化推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落地,深入实施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全区职业教育年均培养近12万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训22万名城乡劳动者,持续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
强化统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保持产业工人队伍稳定,8部门联合印发县域农牧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推动农牧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自治区总工会以走访慰问、关心关爱为重点,开展“暖边北疆行”关爱行动,行程5000多公里、走访12个口岸,投入1380万元支持12个口岸工会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起来,有力夯实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基础。
坚持落地落细
持续发力高标落实
2023年12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北疆工匠发布会暨颁奖典礼在鄂尔多斯市举办。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紧迫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自治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将贯彻落实《意见》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结合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完善统筹协调、部署落实、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制度保障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内蒙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能否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各项改革政策举措真正落实落地,必须举各方之力加以推进。各级“产改”领导机构将着眼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上好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着眼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引导产业工人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工人教育培养,畅通发展通道,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切实增强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实效;着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推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切实维护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
创新源于实践,奋斗成就梦想。推动“产改”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全区正汇聚起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的强大合力,在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实施“六个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实践中发挥好产业工人的重要作用,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校对:董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