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天正文:
很多人说中成药骗人,吃不死人,也没什么效果,这点我远没有资格盖棺定论。但是从我自己用辛芩颗粒、小青龙颗粒治疗过敏性鼻炎来说,效果是有的,而且有时候小青龙颗粒立竿见影,你要说它没效果,那肯定不是事实。
那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大的疑问呢?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可能没吃对症,比如风寒感冒,我们应该用辛温解表药,而风热感冒,应该用辛凉解表药,不能搞反,如果搞反了,那当然效果不好,因为不对症。
第二个原因,医生一半不会告诉你,因为有风险,那就是中成药的剂量问题。
很多中成药都会叫我们一天吃三次,一次吃一包。我们仍然用小青龙颗粒举例,说明书说一小袋有13g,让我们一天吃三次,一次吃一袋。
那这个剂量会有什么效果呢?
好难讲,可能有效果,可能无效果。我们先来看看小青龙汤里面的剂量,两者做个对比。
小青龙汤是一个使用很广泛的汤剂,用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但熬中药汤剂还是有些麻烦的,有些人不方便,于是开放了中成药,中成药使用很简单了,只要有杯子,有开水,一冲开就可以服用。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干姜三两(3g)、炙甘草三两(6g)、桂枝三两(6g)、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3g)
简单解释一下,上述麻黄三两中的三两是东汉张仲景当时的用量,是《伤寒论》里面的原剂量,那时候的剂量单位两跟现在的单位两不一样,有学者考究是汉代一两≈现在15g,所以麻黄三两按理说应该是现在的45g,原文中小青龙汤用法为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也就是一次用1/3,那麻黄一次用量就是一两≈15g。这是张仲景时代的推荐用量。
而麻黄三两(9g)括号里面的9g是现在的推荐剂量,并不是三两的换算,说白了,几两几两这个是原文用量,括号里面是现在推荐用量,二者并不等同。所以大家看到原文里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这六味药都是三两,但麻黄、芍药、桂枝的现在推荐剂量是9g,而细辛、干姜、甘草的推荐剂量是6g。
如果用法不参考张仲景的,而是直接去麻黄9g、芍药9g、细辛6g.....这样一次性水煎温服,那一次性摄入麻黄剂量是9g,张仲景推荐是一次15g。
如果用法还是参照张仲景的,那依然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150ml),每次用量依然是1/3,假设麻黄用了9g,那其实一次用量只有3g。
一次性用麻黄3g,不算太大,但也不能说很小,反正这就是现在教科书汤剂的推荐用量,估计很多人也会在这个量的基础上进行增减,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个相对标准量(对于成人而言)。
那小青龙颗粒一小袋有多少麻黄呢?
如果你直接看小青龙颗粒的说明书,你是找不到具体每一个药物的剂量的,只有一个总剂量,那就是每小袋13g,或者每小袋6g。
那我们要清楚知道这个13g里面含有多少麻黄、多少细辛,怎么办呢?
那就查药典。
所有品牌的小青龙颗粒的制作方案都在药典里面有记录,而且是相同的。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对小青龙颗粒的记载是这样的:
这里用麻黄154g、桂枝154g、白芍154g、干姜154g、细辛77g、炙甘草154g、法半夏231g、五味子154g。
以麻黄举例,麻黄占药物总量的154/1232=12.5%。
这里用量最少是细辛,只有麻黄的一半剂量(77g),而《伤寒论》原文里细辛跟麻黄是同等剂量的(都是三两),后来细辛推荐剂量(6g)比麻黄(9g)少了,到了中成药小青龙颗粒这里,细辛相对麻黄来说,剂量进一步缩小,只有麻黄1/2的量,为什么?因为细辛相对有小毒,为了万无一失,药厂把细辛的剂量控制在最低了(问题是,这样还会有疗效么?)
中成药小青龙颗粒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以上八味,经过各种程序后,去掉药渣,留取过滤液,要么制成461.5g的颗粒(有乳糖,没有蔗糖),要么制成1000g的颗粒剂(有蔗糖)。然后分装小包装,有蔗糖的每袋装13g,无蔗糖的每袋装6g。
我们以有蔗糖的举例看看一袋实际含量多少。上述八味药,经过各种复杂的程序后,得出适量浓缩液,再加入蔗糖,得出1000g颗粒。如果不加蔗糖,而是加适量乳糖,那么制成颗粒是461.5g,这说明,起码前者加入蔗糖的量应该约在540g(1000-461.5≈540g)以上。这说明,一小袋小青龙颗粒里面,蔗糖的份量很大,所以你吃起来才有甜味。
一共八味药,经过各种捣鼓后,取出药物浓缩的部分(类似有效成分,但跟化学提纯不一样),再加入蔗糖或者乳糖,配成1000g颗粒或者465.1g颗粒。
我们以加入蔗糖的举例,这么多成分浓缩后,加蔗糖配置成1000g颗粒,每一小袋是13g颗粒,那这一小袋里面有多少药物有效成分呢?计算很简单,我不管别的,反正这里浓缩的有效成分里面含有麻黄154g、桂枝154g、白芍154g......五味子154g的有效成分,不是含有麻黄154g哦,是含有154g麻黄的有效浓缩成分,至于这个有效浓缩成分是多重,没有说明,我们也不需要知道了,反正154g麻黄的有效浓缩成分全部都在这1000g颗粒剂型里面,这个没问题吧?
同理,154g桂枝的有效浓缩成分也都在这1000g颗粒剂型里。154g白芍的有效浓缩成分也在.....八味药的有效浓缩成分全部都在这1000g颗粒剂型里面。
那1000g颗粒,每一袋13g,能分成77袋。这77袋里都有一部分药物有效浓缩成分,比如154g麻黄的有效浓缩成分也平均分摊在这77小袋中,那一小袋颗粒剂里面就含有2g麻黄的有效浓缩成分,看清楚哦,我们说的是2g麻黄有效浓缩成分,而不是2g麻黄。
同理,一小袋颗粒剂中,也分别含有2g桂枝、2g白芍、2g干姜、2g炙甘草、2g五味子的有效浓缩成分,含有1g细辛的有效浓缩成分,含有3g法半夏的有效浓缩成分。
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一小袋小青龙颗粒里面,含有:2g麻黄、2g桂枝、2g白芍、2g干姜、2g炙甘草、2g五味子、1g细辛、3g法半夏的有效浓缩成分,而非原药材。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正儿八经的汤剂小青龙汤的剂量是多大:
按现在推荐剂量,同时用张仲景的办法来煮药、服药,那我们一次性摄入的是上述推荐剂量的1/3(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也就是3g麻黄、3g芍药、2g细辛、2g干姜、2g炙甘草、3g桂枝、3g法半夏、2g五味子。
从颗粒剂和汤剂的剂量对比来看,差距不大,但麻黄、芍药、桂枝差距1.5倍。问题是,颗粒剂的是咱们理论上的有效浓缩成分,而汤剂是原药材直接水煎出的药液,两者的药效相比怎么样,难以评述。
这样情况下,你一次用小青龙颗粒一小袋,能起到多大效果呢?不好说,普通人用这个剂量,几乎不可能发生大的不良反应,因为剂量很小,但想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那好像也不可能,因为剂量不大,但也有人说,只要药物对症,即便小剂量也能产生好疗效,这个就因人而异了。
所以,部分中医医生会提醒病人,这个小青龙颗粒,你可以一次吃2包,一天3次。更有甚者,有些病人自己吃药吃出经验了,摸索出小青龙颗粒一次得吃3包,甚至4包才管用,所以看起来剂量有点吓人,毕竟说明书只说一次一包啊。
当然,我说这个,绝对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超说明书使用,而是告诉大家,当中成药效果不明显的时候,要考虑可能是剂量的原因,具体要怎么吃,大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推荐,不要根据我说的做,我说的话没有法律依据,而且我上述的计算也是很粗糙的,不一定准确。
小青龙颗粒的有效浓缩成分剂量跟汤剂剂量相比还不是很大的,其他的中成药的剂量差距更大,我们看看辛芩颗粒,这也是我用来治疗鼻炎的一个药。
辛芩颗粒,说明书也是没有具体的处方剂量的,但是药典有明确记录:
辛芩颗粒处方是:细辛200g、黄芩200g、荆芥200g、防风200g、白芷200g、苍耳子200g、黄芪200g、白术200g、桂枝200g、石菖蒲200g,加水,煎煮两次,煎液滤过,浓缩至适量(具体多少也不知道,没说),再加入适量的蔗糖和糊精,制成颗粒,干燥,得到4000g(每小袋装20g)。
一样道理,上述十个药,经过两次煎煮、滤过、浓缩后,得到一个有效浓缩成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蔗糖和糊精,制成颗粒剂,一共4000g。那无论如何,这个4000g颗粒剂里面,一共包含了上述所有药物的有效浓缩成分。
一小袋辛芩颗粒是20g,4000g能分成200袋,也就是说,上述所有药物有效浓缩成分也要分成200份,每一份都含有1g药物有效浓缩成分,包含1g细辛有效浓缩成分,1g黄芩有效浓缩成分.....1g石菖蒲有效浓缩成分,至于这10个药物的有效浓缩成分加起来有多重,不重要,加起来是5g,那么剩下15g都是蔗糖和糊精,加起来是2g,那么剩下18g都是蔗糖和糊精,加起来是10g,那么剩下10g都是蔗糖和糊精,就这个蔗糖和糊精的量的区别而已。
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一小袋辛芩颗粒,里面分别包含了1g细辛、1g黄芩、1g荆芥、1g防风、1g白芷、1g苍耳子、1g黄芪、1g白术、1g桂枝、1g石菖蒲的有效浓缩成分,而不是原药材。除此外的就是蔗糖和糊精,所以吃起来甜甜的。
上述剂量大么?
很小。
我们看《中药学》,里面介绍防风、荆芥、白芷、苍耳子、桂枝的推荐用量都是3-10g/次。白术推荐剂量是5-15g,黄芪推荐剂量是10-15g,这么一对比,上述辛芩颗粒的剂量实在是太小了。
细辛特殊一点,细辛有小毒,《中药学》说推荐用1-3g每次,但如果是经过煎煮的,很多毒性都挥发了,有人用过10g、甚至20g都不会中毒的,这样下来,辛芩颗粒一小袋里面的细辛含量也是很小的。
但说明书还是推荐大家一次一包,一天三次。
这个剂量能起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不得而知。但这样的剂量,几乎就是不会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的了,主打一个安全。所以有些人吃辛芩颗粒都吃出经验了,说一次得吃3包,一天三次,一天吃了9包,看起来这个剂量很吓人,事实上9小袋里面细辛的总含量是9g,其他各种成分也就是9g,全部都在《中药学》的推荐剂量里面,除了细辛,我们刚刚讲了,细辛有小毒,书里讲的特别保守,但事实上很多人的细辛在汤剂里面都会用到10-20g以上的。
再介绍一个药,感冒清热颗粒,这是我儿子上次流感时我给他吃的中成药。这个药名字很怪,它其实是一个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热药都有的复合型药物,但取名偏偏侧重“清热”两个字。儿科很多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基本都是复合型药物。
药典里这么记载它:
上面的荆芥穗、防风、紫苏叶、白芷都是辛温解表药,而薄荷、葛根、柴胡是辛凉解表药,芦根、苦地丁等都是清热药。
一共11个药,经过各种捣鼓后,得到药物有效浓缩成分(清膏),然后加入蔗糖、糊精、乙醇适量,制成颗粒1600g,再制成每小袋12g,一共可以做出133袋。
按照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以算出1小袋里面分别含有1.5g荆芥穗、0.45g薄荷、0.75g防风、0.75g柴胡、0.45g紫苏叶、0.75g葛根、0.45g桔梗、0.6g苦杏仁、0.45g白芷、1.5g苦地丁、1.2g芦根的有效浓缩成分。
上述剂量也是很小的,上面我们讲了,荆芥、防风的推荐剂量都是3-10g/次,葛根推荐剂量是10-20g,柴胡推荐剂量3-10g.....
即便我们一次性吃5袋这个感冒清热颗粒,理论上,荆芥穗石7.5g,防风、柴胡、葛根均不到4g,这些剂量真的不大。但一次性吃5小袋,看起来就有些吓人,说明书才推荐一次一袋呢。
好,药物介绍完毕。我们简单做个总结。
上述我详细介绍了3个中成药,一个小青龙颗粒,它的中成药剂量(一小袋)跟《方剂学》里小青龙汤的推荐剂量相对接近,剂量偏小,但不是特别明显,但如果要按张仲景的剂量来看,那小青龙颗粒的剂量就小的可怜了。
另一个辛芩颗粒,它的中成药剂量比《中药学》里对每个药的推荐剂量要小的多,小得多,所以如果我们规规矩矩按说明书吃药,一次一袋,一天三次,可能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效果,但也绝对不会有明显副作用,当然,还是因人而异。
感冒清热颗粒的剂量也很小,大家也看到了。
再强调一遍,我绝对不是鼓励大家超说明书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所以,大家在吃中成药的时候,如果效果不好,也是要考虑到剂量的问题的。但医生一半不会主动告诉你要加倍剂量或者三倍剂量吃,因为这样相对有风险,他不想有风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中成药很多都是西医医生开出来的,他们当中原本就有很多人是不懂中成药的,更别说剂量问题了。
至于药厂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剂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