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高端紧固件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文摘   2024-11-22 15:46   北京  


引言 

    基础能力是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的关键性支撑能力,是保障国家全面安全的核心。紧固件作为典型的 “工业四基”,是工业中应用最广 泛的基础产品,也是支撑建设强国和国家经济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紧固件生 产国,每年均保持约10%的增长率,虽然带动了相 关制造行业的高速发展,但却面临着低端紧固件过 剩、高端紧固件供不应求的局面[1]。 
    航天用紧固件是典型的高端紧固件,由于航 天任务的特点,需要经历复杂、恶劣的环境条件, 其产品设计和应用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飞行可靠 性。除高性能、高可 靠 性、高 精 度 的 需 求 外,对 航天用紧固件产品品种系列的完整性、操作维护 的便捷性、批量使用的经济性等均提出了极高的 要求。需要对标航天型号需求,在提升自主可控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凝聚 并培养专业力量,提升航天用紧固件的设计能力 和技术水平,稳定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按照航天紧固件全生命周期要素,紧固件的 标准 体 系 包 括 产 品 标 准、管 理 标 准、基 础 标 准、设计及选用标准、制造标准、试验标准、安装操 作标准和使用维护标准共8个类别,从纵向管理维 度覆盖采购管理单位、设计与选用单位、生产制 造单位、安装操作单位、使用维护单位等,从横 向设计 维 度 覆 盖 产 品 设 计、生 产、验 收、使 用、 维护等过程。在以上8个类别中,产品标准为最终 的实物载体,因此本文主要以紧固件产品为研究 对象,通过对航天高端紧固件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情况进行分析和阐述,结合未来发展需求对紧固 件进行展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支撑航 天型号高质量发展。
1 航天紧固件标准体系 
    紧固件是 典 型 的 标 准 产 品,作 为 工 业 装 配、 国际贸易的重要技术依据和认证法规,紧固件标 准体系的建设为各国所重视,并组建国际标准化 组织紧固件技术委员会 (ISO/TC2),开展各项紧 固件标准研制。针对航空航天用高端紧固件,由 航空航天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航空航天紧固件分 技术委员会 (ISO/TC20/SC4)制定并管理[2]。目 前,ISO 紧固件标准有96项,详见图1。从产品 类别上主要包含螺纹、镶嵌件等6类,从特性类别上主要包含紧固件尺寸标准和采购规范等8类[3]。但由于各国的材料体系和工艺水平不一,ISO 并未 统一紧固件材料、表面处理标准。 
    在ISO标准体系的牵引下,各国根据工艺水平 和应用需求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美国航空航天紧固 件标准由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 AIA 和美国国家标 准化协会 ANSI归口,欧洲由欧洲航空航天制造商 协会 AECMA归口,都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紧固件产 品型谱,并不断基于本国航空航天需求进行体系的 扩展、优化。例如美国的 NASM1515 《航空航天紧 固件系统》[4]是一个健全实用的紧固件型谱标准,包 含了航空航天用螺栓、螺钉、螺桩、螺母、铆钉、 垫圈、销轴等各产品的型谱划分。我国的紧固件标 准起步较晚,但在20世纪50年代末,紧固件作为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颁布的国家标准 (GB)受到 了高度重视,全国紧固件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85)开展了4轮全面修订和宣贯[5],并逐 渐形成国家标准 (GB)、国家军用标准 (GJB)等紧 固件产品标准体系,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交通、 建筑、船舶等工业领域。对于航天紧固件来说,主 要特点是力学性能好、精度高、可靠性高,而且对 材料有严格的要求,在以上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 不同场景和型号需求,制定了大量的院级标准、厂 所级标准等企业标准,构成了如图2 (a)所示的我 国航天紧固件产品标准体系,其产品类别主要涵盖 螺栓/螺钉、螺柱、螺母、铆钉、垫圈、挡圈、销、 螺纹衬套、镶嵌件、组合件等10大类产品,详见图 2 (b)。
2 航天紧固件材料体系 
    紧固 件 材 料 直 接 决 定 了 紧 固 件 的 力 学 性 能 和温度性能,要根据使用需求和使用环境确定材料。ISO 将螺栓和螺母的强度等级分为450,600, 900,1000,1100,1210,1250,1275,1550, 1800MPa,共10个等级;将温度等级分为120, 175,235, 315, 425, 450, 550, 650, 730, 760 ℃,共10个等级[6],但对于每个等级大多只 规定了化学成分的范围,而非具体牌号。对于航 天紧固件来说,对材料的规定不仅要包含材料的 牌号,还要规定材料的技术条件。目前,国际上 主流的紧固件材料体系以高温合金、钛合金、不 锈钢、铝合金为主。

 2.1 高温合金 
    高温合金材料的紧固件综合性能优异,能够 应用于6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且具备优良的抗 氧化、耐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航天发动机、气 动端头等具有高温烧蚀及大热流气动冲刷等关键 部位的连接。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展国产高 温合金棒丝材的试制,并逐渐在航空航天领域中 推广应用[7]。紧固件常用的高温合金材料主要有 GH4169,GH2132,GH4738 和 GH6159 等, 其 材料参数及适用性见表1。
    GH4169对标国外Inconel718,是一种沉淀强 化型镍基高温合金,以 (γ 相)奥氏体为基体,在 -253~650 ℃区间内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是航 天领 域 紧 固 件 应 用 范 围 最 广 的 高 温 合 金 材 料。GH2132是一种时效硬化铁基高温合金,国外牌号 为 A286。与 GH4169相比,GH2132的极限强度 虽然相对较低,但具有较好的加工塑性和可焊性, 因此可 制 备 产 品 的 种 类 更 加 繁 多[8]。与 GH4169 相似,GH4738也是一 种 沉 淀 硬 化 型 镍 基 高 温 合 金,对应国外 Waspaloy牌号,其高温环境的适应 性更强,研究表明 GH4738 能够在 815 ℃ 下具有 稳定的强度和耐腐蚀性[9]。GH6159合金是在钴基 高温合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强度高温 合金,国外牌号为 MP159,经过冷拔和时效处理 后,强度水平能达到1800MPa以上。
2.2 钛合金 
    钛合金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 的结构金属[10],其在室温下能够形成一层极好的、 保护性能的钝化层,因此其耐蚀性能较好,此外低 温性能很好,在液氮温度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塑性和 韧性,被称为 “太空金属” “海洋金属”[11]。目前我 国航天钛合金紧固件主要用于复合材料连接、耐腐 蚀性要求较高以及对箭体结构质量要求较为严格的 部位。所用的钛合金紧固件材料根据合金元素成分 和常温组织形貌大致分为3类:α 钛合金(代号为 TA)、β钛合金(代号为 TB)、α+β钛合金 (代号为 TC)。钛合金紧固件的材料属性见表2。

    TA7-D是用于超低温环境下的低间隙α 钛合 金,又称为 TA7-ELI。在常温状态下,其抗拉强 度为686MPa;在低温条件下,其能够在保证伸长 率≥8%时抗拉强度显著提升。TC4对标国外 Ti6Al-4V 材料,是典型的低 Mo当量α+β 钛合金, 具有密度小、疲劳性能高、材料成本低的特点[12]。TB3紧 固 件 最 早 应 用 于 东 方 红 卫 星 上,在 保 持 1100MPa极限强度的基础上,疲劳性能 略 有 降低,成 本 增 加。TC16 钛 合 金 对 标 苏 联 研 制 的 BT16材料,通过退火过程中的再结晶实现优异的 室温工艺塑性,在稳定的工艺下可保证冷镦成型 的组织均匀性[13]。TC4-D 是 TC4优选改型,通过 控制合金元素 Al和 V 的波动范围及杂质元素含 量,提高断裂韧性和疲劳裂纹扩展抗力等损伤容 限性能[14],又称为超低间隙钛合金材料[15] (TC4 ELI)。目前国内紧固件钛合金材料需要在工艺成 熟度和产品稳定性方面持续加强建设[16]。 
2.3 沉淀硬化不锈钢 
    为适应复 杂 的 工 况 需 求,航 天 产 品 在 起 吊、 支撑、集中力传递等局部大载荷承力结构中广泛 应用高强钢紧固件。高强合金钢、碳素钢等紧固 件是国内标准体系中占比最高的产品[17],但存在 回火脆性、氢脆以及耐蚀性差等问题。沉淀硬化 不锈钢是在不锈钢化学成分基础上添加不同类型、 数量的强化元素,通过沉淀硬化过程析出不同类 型和数量的碳化物、氮化物、碳氮化物和金属间 化合物,提高钢的强度又保持足够的韧性的一类 高强度不锈钢,简称 PH 钢[18]。根据基体的金相 组织可以分为马氏体型、半奥氏体型和奥氏体型3 类,其中常 用 于 紧 固 件 材 料 的 主 要 为 马 氏 体 型05Cr17Ni4Cu4Nb和半奥氏体型0Cr13Ni8Mo2Al, 0Cr12Mn5Ni4Mo3Al等,其材料参数见表3。
    05Cr17Ni4Cu4Nb是在 Cr17型不锈钢基础上, 加入 Cu,Nb 等元素研制而成,与美 国 17-4PH、 法国Z5CNU17-04 等牌号相近,在保持较高强度 的基础上,其耐大气腐蚀和耐酸腐蚀能力明显优 于 马 氏 体 不 锈 钢[19], 用 于 取 代 传 统 高 强 钢 30CrMnSiA 材料。0Cr13Ni8Mo2Al不锈钢对标美 国13-8Mo材料,不仅具有高硬度和优良的综合性 能,而且在相当大截面上可淬透并获得较好的纵、 横向一致性能[20],通过设计不同的热处理制度满 足不同的设计需求。0Cr12Mn5Ni4Mo3Al不锈钢与美国17-7PH、苏联CH4材料牌号相近,具有良 好的韧性以及加工成型性能,经过适当的冷变形、 冷处理以及时效后,可将组织部分转变为马氏体, 获得较高的强度[21]。 
2.4 铝合金 
    铝合 金 紧 固 件 凭 借 其 高 比 强 度、高 比 刚 度、 成本低廉、耐腐蚀且抗冲击性能良好等特点,成 为航天领域首选的轻量化材料。从 1906 年至今, 通过持续开展高合金化、微合金化、纯净化和热 处理研究,推动铝合金由静高强度向高强高韧耐 蚀综合性能优良发展,其中航天紧固件目前主要 采用的是 Al-Cu 系 (2×××系)和 Al-Zn-Mg-Cu 系 (7×××系)[22]。截至2022年,材料发展及铝 合金紧固件相关专利的统计结果见图3。
    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 《工业转型 升级规划 (2011—2015)》,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产 业在内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任 务,有效促进了基础工业、材料行业的发展。自 2013年开始铝合金紧固件材料专利数量呈现逐年 上升的态势。从专利分布来看,高强铝合金紧固 件的研发基本上是沿着高强度、低韧性→高强度、 高韧性→高强度、高韧性、高耐腐蚀性能发展的, 时效处理沿 T6→T73→T76→T736 (T74)→T77 方向发展[23]。在合金设计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合金 化程度 越 来 越 高,Fe,Si等 杂 质 含 量 越 来 越 低, 微量元素添加越来越合理,最终合金强度大幅度 提高的同时,合金又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常用 的铝合金紧固件性能参数见表4。
3 航天紧固件表面处理体系 
    紧固件表面处理是为了实现总体性能,对紧 固件表 面 进 行 改 性,以 满 足 防 腐、润 滑、耐 磨、 耐高温氧化、装饰等要求。对于航天高端紧固件 来说,表面处理的防腐和润滑是最主要的两类表 面防护需求[24]。其中,为避免紧固件基体在环境 因素 (海洋、潮湿、大气及真空)下通过反应而 产生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电偶腐蚀、缝隙腐 蚀[25]、电腐蚀等,受到破坏性侵害,采用涂镀层 将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隔绝,实现防腐功能;通 过选择表面硬质涂镀层或者润滑涂镀层,甚至复 合涂镀层[26],减小螺纹副之间的摩擦系数,隔离 两种材料的直接接触,提高螺纹副之间的润滑性 能来防止咬死。 
    紧固件的表面处理应与基体材料联合作为一 个系统进行设计,使其材料表面获得所期望的功 能或性能。表面工程作为美国工程科学院2060年前集中力量加强发展的92项新科学技术项目之一[27], 得到了科学界广泛关注。目前紧固件表面防护主要 技术大类有电镀、涂覆、转化膜、真空镀膜、热渗 技术等。具体细分技术有几十种,如图4所示,包 括电镀 锌、电 镀 镉、电 镀 镉 钛 合 金、电 镀 锌 镍 合 金[28]、电镀铜、电镀银[29]、电镀铬、电镀镍、喷涂 铝屏蔽涂层、喷涂富锌涂层、喷涂二硫化钼、涂十 六醇、涂油脂、喷涂达克罗及改进无铬涂层 (久美 特、美加力、德尔肯、锌加等)、钛合金及铝合金各 类阳极化膜层和微弧氧化膜层、磷化、氧化、钝化、 草酸盐润滑、氟硼化、离子镀铝、离子镀氮化铬等 硬质膜层、热渗锌、扩散镍镉镀层、喷丸、磁力研 磨等各类光整技术。 
    随着微观科学的发展,纳米涂层由于其优秀 的表面与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隧道效应,与 基体材料形成强的结合力,可显著改善涂层的致 密效应,大幅 提 升 涂 层 对 腐 蚀 介 质 的 屏 蔽 作 用。目前 T35纳米涂层已经在航天紧固件产品中大量 应用,详见图5。其能够适应≮720h中性盐雾试 验的环境条件,支撑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和沿海 发射场高盐雾条件下的任务执行。 
    此外,为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对紧固件的表 面处理工艺应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作为关键工序 开展生产过程控制。
4 航天紧固件产品发展规划 
    航天紧固件的发展主要以产品性能提升为主, 造成各层级标准繁杂,缺乏统筹规划。按照 “需 求导向、场景牵引、中试验证、串珠成 链”的 原 则,航天高端紧固件产品需要在符合应用场景的 前提下才能发挥其性能,因此对标航天强国建设 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应用需求方的技术牵引 能力,考虑产品技术水平、型号应用范围,建立 自主可控评价维度,形成图6所示的紧固件发展规 划分类。 
1)Ⅰ类产品:产品技术水平高、型号广泛应 用,自主可控需求高。 
    该类产品是高端紧固件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对 象,其特 点 为 技 术 水 平 先 进,且 对 于 自 主 可 控、 产品稳定供应要求较高,在弹箭型号中广泛应用。但技术难度较大,成熟度不足,导致产品的研发 速度较慢,成本较高。
2)Ⅱ类产品:产品技术水平和自主可控需求 高,但型号应用范围不广。 
    该类产 品 的 特 点 是 应 用 在 极 端 环 境 条 件 下, 对型号成败起关键作用,需求数量虽然不大,但 需要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通常一件产品就能决 定弹箭的成败,例如发动机连接、助推捆绑连接 位置的产品。该产品的成本较I类产品更高,通常 技术研发难度也更大,是从技术维度上需要重点 攻克的对象。 
3)Ⅲ类产品:技术水平虽然不高,但产品在 型号中广泛应用,需要国产稳定供应。    该类产品在弹箭型号中广泛应用,产品应用 场景和工艺加工难度均无特殊要求,成本低,在 加工、使用过程中未产生过质量问题,但按照实 战化要求,需要保持该类产品的大量、及时供应。该类产品应形成稳定供应机制,从管理层面加强过程控制,降低成本。
4)Ⅳ类产品:技术水平和需求数量较低,但 需要自主可控。 
    该类产品在弹箭上有一定的应用场景,但技 术水平相对较低,成本低廉,竞争优势小,出于 型号国产自主可控的指标要求,需要开展国产生 产线开发。该类产品应在综合分析应用场景和成 本的基础上,通过统标统型和产品化设计向 Ⅲ 类 产品过渡,从而进一步降低Ⅲ类产品在批次鉴定、 验收过程中的成本。 
5)Ⅴ类产品:产品技术水平高,型号广泛应 用,但未实现产品或原材料的自主可控。 
    该类产品多见于采用国际集采方式的紧固件, 例如 从 美 国 ARCONIC 集 团、PCC 集 团 和 法 国 LISI集团等国外高端紧固件生产商大量进口。另 外,还有部分产品虽然国内生产,但原材料、关 键设备均依赖进口。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该类 产品应向Ⅰ类产品发展,但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 资源进行自主可控研发。
6)Ⅵ类产品:技术要求高,但应用范围和自 主可控需求相对较低。 
    该类产品 作 为 航 空、航 天 关 键 紧 固 件 产 品, 由于国内原材料、生产稳定性等问题,采用直接 进口、原材料进口国内加工等方式实现,例如型 号中 依 然 存 在 的Inconel718,A286,Ti-6Al-4Vi 等材料,在低冲击分离装置、专用大规格承力螺 栓类产品中有所应用。该类产品应坚定不移向 Ⅱ 类产品过渡,坚持技术研发和原材料开发,实现 国内稳定供应能力。 
7)Ⅶ类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大量依赖 进口供应。 
    该类产品技术水平不高,但由于研制模式或 研制成本的考虑,通过进口方式进行配套和供应。其使用量大、成本较低、供应相对稳定,造成改 进的动力不足,容易形成空心环节。
8)Ⅷ类产品:技术水平和使用量低,且依赖 进口。 
    航天高端紧固件较少涉及该类产品。 
5 结论 
    紧固件作为典型的机械零部件,是支撑工业 建设的重要基础。由于复杂的飞行环境条件和严 格的质量管理要求,航天紧固件除了要适应高强度、高耐热、高成型性能的需求之外,还应该注 重设计发展规划,并通过提高工艺水平满足苛刻 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本文通过分析航天紧固件的 发展现状,结 合 航 天 强 国 建 设 目 标 和 任 务 需 求, 分析未来航天紧固件的发展趋势。 
1)针对紧固件标准体系建设,应秉承 “需求 牵引、问题导向、装备验证、应用落地”的原则, 由型号应用单位构建紧固件顶层规划,着力开展 满足快速装配、性能检测及适应极端环境的紧固 件产品研发,建立健全航天高端紧固件主干型谱, 形成紧固件产品设计要素的建设目标,切实推进 产品技术方案统一和统标统型建设及型号高质量 应用。 
2)针对紧固件材料体系建设,应按照 “自主 高效、技术先进、绿色制造、体系完整”的思路, 全面推进材料国产自主可控发展,以典型产品为 试点,推进 “单项冠军”模式,避免不良竞争造 成供应链路分叉、弱化的现象,从而推进 Ⅲ,Ⅳ 类产 品 技 术 升 级 和 Ⅴ, Ⅵ, Ⅶ 类 产 品 向 国 产 化 改进。 
3)针对紧固件关键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按 照 “过程监控、数字驱动、开放融合、精益生产” 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针对现有生产制造环节管控 的精细程度不足的问题,基于 PCD (生产过程控 制)与SPC (统计过程控制)推进精益制造,实 现Ⅰ,Ⅱ类产品强链发展,同时优化紧固件采购 和配套流程,避免小批量、特殊需求产品的过度 生产,从而推进Ⅳ类产品向Ⅲ类产品过渡。 
4)针对未来型号发展对紧固件专业的需求, 应立足 “优势集中、技术为本、创新 创 造、勇 于 开拓”的组织及人才发展战略,提升航天紧固件 专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集中技术合力开展共 性技术研究,拓展新质生产力,带动行业基础技 术和产业发展。





军易融
传播国防军工文化,宣贯民参军政策法规,解读准入资质申报流程和方法,推广优势技术和产品,开展军地供需对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