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人事报》2024年11月12日五版
云南勐海:把人才当做珍贵的茶叶来呵护
全文如下
云南勐海,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近年来,勐海县立足茶叶优势产业,为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搭台引路。
经过多年发展,勐海县茶叶种植面积达90.6万亩、茶叶年产量3.8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250亿元,茶业产值、税收等稳居全国县级第一。
▲勐海县万亩连片茶园。
把人才当做珍贵的茶叶来呵护
云南勐海县委组织部
产 业
■ 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和“地标强县”工程,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名山名茶品牌+企业品牌”体系,不断推进茶产业标准化、标识化、身份化建设。
■ 启动茶产业大数据应用探索,开展名山名茶地标全链路数字化管理溯源试点,有力提升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人 才
■ 坚持工作站组建于生产一线、课题立项于生产一线、创新研发于生产一线、成果回归于生产一线,让人才深度参与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生产加工全过程。
■ 面向省内外专家学者发布了涵盖24个游学目的地的“智汇勐海”人才茶旅行项目,以茶旅游学的方式扩宽引才渠道。
▲勐海茶厂机器生产线。
“科技人才+电商人才”
助力打响产业品牌
在勐海,连绵起伏的青山间总能寻觅到满目葱翠的茶园,茶农们穿梭在茶树间,指尖翻转,一片片鲜嫩的芽尖被收入篓中。勐阿镇贺建村已有近百年制茶历史,但在以前,受限于茶业品牌不响、茶园管理粗放、制作工艺不佳等因素,当地茶叶一直卖不上好价钱。“以前茶叶价格不好,大家都外出务工,家里的老人也照顾不到。最近几年,县里派出专家团队,为我们现场培训茶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茶叶品质和单价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大家都愿意留在家乡种茶。”贺建村茶农尚小伍边采茶边介绍。如今的勐海,家家户户茶香飘逸,茶产业已成为助推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一片小小的树叶,为群众鼓起了钱袋子。
如何盘活茶产业,集聚产业人才,提升县域茶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关键。近年来,勐海有效打通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合作渠道,组建“智慧茶产业科技特派团”,选派400余名科技人才共同参与关键技术研发、科研项目攻关、人才培养。特派团在主要产茶区开展茶园管理、古茶树保护等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技能人才35675人次,切实提升茶园的管理水平和茶叶品质。运用绿色生态集成技术,帮助打造布朗山、巴达两个“万亩”茶山和班章茶叶基地、大叶茶厂、陈升茶厂等一批规模化优质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截至目前,有机茶园认证面积37.3万亩,居全省各县第一。
2023年,勐海启动茶产业大数据应用探索,邀请云南农业大学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专家现场调研指导,在帕沙、贺开等地开展名山名茶地标全链路数字化管理溯源试点,依托勐海县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在线交易平台、数字追溯系统,有力提升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产业氛围造就了普洱茶产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市场上也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这也冲击了消费者对普洱茶品质和品牌的信任度。而现在,勐海正努力让群众喝上更好的‘普洱’。”勐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县茶业局局长者希表示。
今年5月,勐海成立了中国普洱茶第一审评中心,聘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23位专家,为市场提供权威的第三方质量认证,不断推进茶产业标准化、标识化、身份化建设,提升消费者对勐海茶叶的信任度和认知度。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和“地标强县”工程,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名山名茶品牌+企业品牌”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普洱茶品牌商标注册数6781件,涉茶类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件。
限制勐海茶产业发展的还有地理因素。为跨越山海隔阂,打通营销渠道,勐海全面加强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邀请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培训机构为电商企业主播、农业龙头企业骨干、返乡大学生、农村创业青年等600余名电商人才开展直播培训,成功举办“第二届云上茶王节暨普洱茶直播嘉年华”“茶王节茶王争霸赛”“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等多场次助农直播,直接带动电商销售额近1400万元。鼓励茶企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设网店,与快手、京东、云品荟等电商平台合作,推动29个普洱茶电商项目落地建设。现如今,全县普洱茶网商总数4000余家、电商领域人才达2万余名、茶叶网络交易额达45亿元,逐步打响“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产业品牌。
▲勐海举办茶业劳动竞赛。
“高校教师+企业主管”
课堂搬进产业一线
茶叶虽小,产业链却很长,从种植、采摘到熟成、压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产业人才的支撑,但县域产业人才总量不足、存量不优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近年来,勐海依托驻县专家工作站、科研院所等人才培养载体,不断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由高校导师和企业主管精心打造课程,采取“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实地研学+假期实习”教学模式,通过茶园参观、产业调研、生产实操、专题讲座等方式,将课堂搬进生产端、加工端等产业发展一线,让人才深度参与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生产加工全过程,充分融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要素。今年以来,共有3所省内外高校输送100余名茶学专业学生到勐海各大茶企、茶山进行实践研学、实地培训。
“每年我都参加县里举办的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充分考察了我们评茶员对茶叶品质的认定技能。我也可以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了解最新的行业趋势,能有新的收获。”参赛选手赵书博说。
在培养未来人才的同时,勐海连续3年组织覆盖评茶员、茶艺师等职业的茶产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加速提升产业人才技能水平,并以此挖掘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云南省高技能人才、云南首席技师等各领域拔尖人才80余名,有效带动全县产业人才技能水平整体提升。
为了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2018年起,勐海将各类专家工作站作为撬动产业创新发展支点,坚持工作站组建于生产一线、课题立项于生产一线、创新研发于生产一线、成果回归于生产一线,一体化推动茶产业人才培养,先后建设张福锁院士工作站、大益创新工作室等省级站(室)30个,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技术70余项,专家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94亿元。建成的专家工作站,正源源不断为勐海培育带不走的产业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已柔性引进科研人员60余人,在产学研协同发展中联合培养硕士以上学历人才14人,为本土人才开展技术培训8069人次。
此外,勐海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深入企业开展“以智赋能茶产业发展”全产业链调研活动,精准对接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柔性引进一批专家团队与重点茶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动员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建立了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专家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成功研制大益普洱茶罐式固态发酵技术,创新研发出益原素、茶晶、茶粉等以普洱茶为原料的新产品,茶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勐海茶农采茶场景。
“人才+文旅”
产学研融合发展
“合适的地理环境才能培育出高品质的茶叶,也只有良好的人才生态方能将人才效用发挥出来。我们始终秉承着以人兴茶、以茶育人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人才服务,把人才当做珍贵的茶叶来呵护,推动产业和人才互生共赢。”勐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凌杰表示。
如何打好“茶叶牌”,吸引更多专家团队驻足?勐海积极探索可持续、常态化的“人才+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与旅游企业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结成长期发展联盟,共同深掘勐海优质康养产业资源,携手签订了包括免费景区旅游、购房优惠政策、酒店入住折扣等措施的《勐海县柔性引才基地共建协议》,面向省内外专家学者发布了涵盖24个游学目的地的“智汇勐海”人才茶旅行项目,以茶旅游学的方式扩宽引才渠道,让广大专家人才在游学中增进对勐海特色产业的了解,凝聚产学研合作共识。
“大家一定不能轻视职业病的危害。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和矿物质,在高温蒸压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规范戴好口罩,做好呼吸道防护。”10月18日,勐海“三送三问”人才服务团成员面向本地茶企产线上的技能人才开设安全讲座。
为把人才服务做细做实,勐海聚焦“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问需求、问困难、问意见”6个方面,组建“三送三问”人才服务团,面向各层次人才开展问需解难专题调研,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帮办代办”机制,常态化开展人才服务,为人才提供编制、住房、医疗、配偶就业以及子女教育等全方位优质的保障。对于高层次人才,实现专人化联络、邻里式照料、亲情式关怀,让企业、人才安心扎根。
此外,勐海以精准服务为抓手,通过积极搭建“幸福里”社区新型劳务用工平台,把零散技能人才和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先后召开现场人才招聘会13场次,提供176家招聘企业4280个就业岗位,开发就业见习基地77家;发放创业贷款资金2418万元,带动152个创新创业项目发展;累计派遣3038名技能人才入企服务,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