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乐陵影视城以前所未有的游客量、全网传播声量超15亿次的成绩,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现象级文旅地标的蜕变。这场“泼天流量”的涌动,看似始于电影《唐探1900》的爆火,实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影视+文旅”的变革,其背后是影视作品与城市文旅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
流量终会退潮,乐陵实践带来的启示,或许比成功更值得深思。
影视与文旅的联姻,从来不是新鲜事。但乐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被动等待剧组“施舍”流量,而是主动将影视基因植入城市肌理。
在《唐探1900》中,1:1复刻了1900年代的旧金山唐人街;在《国色芳华》中,杨紫、李现穿梭的盛唐街市,既是电影的拍摄场景,也是游客的沉浸式乐园。这种“拍摄即旅游”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影视基地“剧组撤、游客散”的困境。当游客漫步于唐人街的石板路,与身着复古服饰的NPC互动时,他们消费的不仅是场景,更是一种虚实交织的叙事体验。这种体验,让影视IP从荧幕延伸至现实,形成可持续的吸引力。
乐陵的雄心不止于此。影视城规划五期开发,涵盖唐城、旧金山街区、红色年代影棚等多元场景,目标直指“北方横店”。与其说这是基建的扩张,不如说是一场文化生产力的重构——通过搭建标准化、模块化的拍摄场景,吸引剧组“拎包入住”,同时将拍摄地转化为旅游景点,形成“拍一部火一部,火一部带一城”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剧组的成本,又为城市创造了长期流量入口。
乐陵的崛起,暗合了中国文旅产业的新逻辑:一线城市的资源饱和,正将机会推向三四线城市。乐陵距北京3小时车程,使其成为承接京津冀影视产业外溢的“黄金腹地”。剧组在此拍摄,演员可当天往返,群演成本仅为横店的三分之一,这种性价比优势,让乐陵在影视产业的版图中找到生存缝隙。
更关键的是,这座小城深谙“借势”之道——千年枣林、江北最大文庙、冀鲁边区红色遗址等文化资源,被巧妙转化为影视剧的叙事背景。《国色芳华》中的盛唐风华,《唐探1900》的旧金山迷案,皆与乐陵的本土文化基因产生共振。文化不再是静态的展陈,而是成为影视创作的素材库,最终反哺城市形象。
政策端的发力同样精准。乐陵市出台《推动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用“文旅兴市”的战略定力,将影视产业上升为城市发展的支点。这种自上而下的协同,让资本、人才、技术迅速向小城聚集。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乐陵新增影视相关企业178家,群演规模近3万人,甚至出现“北漂群演返乡就业”的奇观。
然而,流量从来是一把双刃剑。乐陵要想持久爆火,面临的还有影视文旅产业的普遍挑战:横店的经验早已证明,仅靠场景复刻无法形成持久竞争力,唯有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核,才能避免同质化陷阱。
乐陵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将“影视流量”转化为“文化留量”。唐探市集的非遗手作、金丝小枣博物馆的农耕体验、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的红色研学,已展现出文旅融合的雏形。若能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的故事性,将枣林、文庙、古村落等资源与影视IP深度绑定,乐陵或可打造出“影视+文化+生态”的复合型体验。
比如,开发“一日唐商”剧本游,让游客在千年枣林中重现《国色芳华》的牡丹培育场景;或是依托红色遗址,推出沉浸式革命主题剧游。当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文旅消费便有了情感附加值。
可以说,乐陵的探索,为中国三四线城市提供了转型样本。乐陵的终极目标不应止于“北方横店”,而应成为一座“影视赋能城市”的试验田——通过影视产业吸引创意人才,通过文旅融合提升城市品质,最终实现从“拍戏的地方”到“生活的地方”的跃迁。
乐陵的故事,精彩开篇,值得期待。
来源:德水观澜
欢迎关注“今日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