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上方蓝色字或左下角“+”关注我们!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外景(资料图片)
雨后的刘公岛,海风微凉。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前,邓世昌巨型雕像的目光,坚定地朝向海的方向,似在警戒着海上来敌,又似在找寻一个答案……
位于山东威海的这座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岛,是中日甲午海战的终战之地。1895年2月17日,刘公岛陷落,北洋海军战舰悉数被俘,建军仅6年多便全军覆没。
此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举国悲愤中,梁启超写下“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警钟长鸣。甲午殇思镌骨铭心,鞭策着我们始终砥砺向前,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渡船驶向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党性教育基地工作人员李翠翠的一句话,让记者本就复杂的心情更加沉重。她说:“我们脚下的这片海域,是北洋海军最后一战的地方,浸润着先烈们的鲜血。”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
游客排队进入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冯杰 摄)
为应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威胁,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成立。当时,这支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艘,主力舰船均购自海军强国德国和英国,规模和实力在远东独占鳌头。其中,从德国定制的两大主力舰定远舰和镇远舰,更是融合了当时英德两国铁甲舰的诸多优点。
“定远舰标准排水量7335吨,装备两座25倍口径双联装305毫米后膛炮,水线部分还安装了355毫米厚的铁甲,服役时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登上停靠在刘公岛的定远舰复制舰,李翠翠告诉记者,定远舰曾多次被清政府安排出国访问,宣扬国威。
“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链接]”1894年春天,在清廷为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岁寿辰庆典之际,李鸿章最后一次到威海校阅北洋海军。眼见“艨艟云集、舳舻相接”,壮志满怀的他大笔写下这二十个字。如今,这副对联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可以看出,李鸿章对他亲手创建的这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引以为豪,并寄予厚望,希望北洋海军可以守护好中华万里海疆!”博物院典藏科研部负责人陈国林说。
但仅仅几个月后,明治维新后国力蒸蒸日上的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军应战,但海陆作战均节节败退。北洋海军在朝鲜丰岛、黄海大东沟、旅顺与日军发生海战,在遭遇损失后奉命退守威海。但日军于威海荣成登陆后从陆路包抄,海陆合围刘公岛,终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游客在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内参观北洋海军战舰模型(冯杰 摄)
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户部上奏叫停海军购买外国军火、装备,给了北洋海军在内的海军沉重一击。甲午战争时,尽管北洋海军战舰正值“壮年”,但在那个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北洋海军自1891年以后未新增一炮一舰,面临技术滞后的困境;两大主力舰之一的定远舰在战前甚至已经七年未修。
刘公岛上复原的炮台(资料图片)
更有研究指出,国家利益面前,利益集团画地为牢,是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
有历史学者说,当时清朝海军主要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各水师背后的“靠山”并不团结。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十年的中法战争中,已拥有10多艘战舰的李鸿章没有对南洋水师出手相救;甲午战争中,其他水师也对李鸿章的嫡系北洋海军的困境隔岸观火。而李鸿章对北洋海军还存在保全心态,作战态度不坚决,反而给了日军更大机会。“满汉的冲突、汉人利益集团之间的隔阂,使当时的中国军事力量变成一盘散沙,没有唇亡齿寒、命运与共的自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首席专家马骏杰说。
腐败的政府、落后的社会制度、封闭的文化心态、积贫积弱的国家实力……在不同的游客眼里,甲午之败有不同的原因,唯有殇思萦绕于心。“我和母亲在陈列馆细看了两个小时,仿佛跨越时空回到了130年前。”青岛游客孟庆雨说,甲午战败时弱国小民的悲惨遭遇,让她深感“国殇”二字的沉重。
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国运风雨飘摇的残酷现实中,梦醒的中华儿女重新寻找方向,踏上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苦难旅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院长张军勇说,甲午战败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最大梦想。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多难的祖国,呕心沥血、生死以之。
求索之路荆棘满布,坎坷异常。从维新变法到君主立宪,从辛亥革命到共和肇建,从多党制到议会制,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数千年辉煌尽化为凄风苦雨。
刘公岛全景(资料图片)
以史为鉴勇毅前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定远舰一片重达18.7吨的铁甲,静静地浸泡在脱盐池里。在威海湾的海底静待120多年后,2020年9月17日,定远舰这片铁甲被考古人员打捞出水,重见天日。跨越时光,它甩下泥渍与污垢,看到了北洋海军先烈梦寐以求的中国。
在甲午战争后数十年的举国彷徨中,星火悄然点亮,并迅速成长为引领民族和国家前路的火炬。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是一条没有路标、艰难无比的复兴之路,更是一条立足中华大地、扎根历史传统、博采众国所长的东方大道。沿着这条大道,中华民族闯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翻身之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之路,改革开放、融入全球的富民强国之路。
“越是系统了解甲午战争以来的历史,就越能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与非凡。”马骏杰说。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的最后一个展厅,一个巨大的问号、一行“历史在这里沉思”大字和一座古朴的警钟,引得许多游客驻足。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性遭遇更加严峻的挑战。身处历史潮流中的中国,正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步履坚定向前。
“甲午未远。重读甲午,不仅要以史为鉴,更要激励我们自信、担当,在建设更美好中国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张军勇说,发生在13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段漫长过往的终结,更是一段伟大历史的起点。回望历史,以史为鉴,是为了让甲午战争这个压在国人心头的重负,转化为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精神财富,为追寻中国梦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刘公岛的对岸,是威海市依山而建的繁华城区——这座为了保卫海疆而设立的城市,曾打响胶东抗日战争“第一枪”,走出2.5万多名红色烈士和370多位共和国将军,涌现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等楷模。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人居胜地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