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站在淅川县陶岔渠首,但见清冽甘甜的南水奔涌而出,沿着南水北调千里长渠一路北上。
冬日暖阳下,有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一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恢宏壮观。一位年轻妈妈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指着石碑上镌刻的红色大字,朗声教孩子学念“中线渠首”四个字。
渠首两侧,一群戴着小红帽、穿着红马甲的银发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正用夹子夹起草丛中的垃圾,放入手边的小桶,为首的是78岁的王光生。“淅川县九重镇是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一渠清水送京津,渠首人民有责任。”王光生说,九重镇42名退休干部、职工、教师组成了渠首护水银发志愿服务队,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常到渠首清扫垃圾、开展宣传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全社会,让护水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守好这一库清水。”王光生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碧水丹心,渠清如许。近年来,南阳市牢记嘱托,坚决扛稳“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把“三个安全”的答卷写在滔滔渠水间,确保沿线人民喝上源自南阳的放心水、安全水、幸福水。南阳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个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精心构建部门协同、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丹江口库区及其流域内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绘就了人水和谐新画卷。
当天11时30分,记者来到距渠首仅3公里的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忙碌了一上午的村民们正三五成群地从大棚里走出来,还互相叮嘱:“下午一点准时过来啊,给新栽的西瓜苗浇水。”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175户750名村民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到邹庄移民新村,开启了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近年来,邹庄村建起了353个塑料大棚发展高效农业,其中一部分租给农业公司,进行草莓种植,眼下正是草莓收获时节。村民邹玉宽常年在草莓大棚从事移栽、施肥、采摘等管护工作,每月有3500元的工资。老伴儿也在村里务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邹玉宽常常感叹:“移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啦。”
最近,该村又决定种植一批西瓜、甜瓜。村“两委”成员先行“试水”,如果收益较好,将推广全村种植。当天,西瓜种植大棚里便围满了村民,有的是前来栽苗的村民,每天可领到80元的工资,有的则是来学技术。“这些西瓜采取立面种植,并和葫芦苗嫁接,这样抗灾能力更强。”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着,“这些西瓜今年五一前就能上市,如果市场销路好,大家都可以种起来。”
邹玉新告诉记者,2024年邹庄村村集体收入突破了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乡亲们的好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河南日报
[淅川发布]投稿邮箱:xcx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