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王凯
继“新国风”舞剧《李清照》揭开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序幕之后,今晚,艺术节委约作品舞剧《敦煌归来》将在国际舞蹈中心亮相,延续人们对浩瀚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之旅。
《敦煌归来》
随着“新国风”劲吹,话剧《杜甫》《嵇康》、瓯剧《张协状元》、印象京剧《薛涛》、昆剧《诗宴·唐才子传》、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印象》、京剧《武帝刘彻》等也将逐一亮相,唤醒深藏在每个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看文人墨客款步而来
舞剧《李清照》从现代创作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千古第一才女”的精神世界与文人风骨。
《李清照》 ©王凯
作品借助音乐、舞蹈和舞台美术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朴素而简约、含蓄而深邃的宋代审美意境,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魅力。
北京人艺“上海主场”引发观剧潮,除了经典名剧《茶馆》《正红旗下》外,编剧郭启宏创作的《杜甫》也是一大亮点。
作品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塑造诗圣的真实与伟大,诗情诗韵诗意化地呈现中国古典意蕴。
一个没有“嵇康”的《嵇康》故事要怎么讲?上海戏剧学院创排的话剧《嵇康》通过“背躬”“景随人走”“时空流动”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充分借鉴了戏曲舞台的假定性,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气韵灵动的特征。
此外,成渝两地京剧院联手打造的印象京剧《薛涛》则以京昆腔韵融合现代音乐再现“蜀女多才,薛涛秀冠”。
让文物瑰宝鲜活起来
舞剧《敦煌归来》以著名作家叶舟的作品《敦煌消息》为蓝本改编,运用现代编创手法生动呈现敦煌文化,使其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品汲取敦煌壁画灵感,精选送行、燃灯、耕种、酒肆、遇盗等场景,让文物在舞台艺术的呈现中焕发新生。
作品打破女子敦煌舞的传统表现方式,采用男子敦煌舞蹈为主线,凸显敦煌文化中的坚韧、骁勇和不羁。
总编导胡沈员带领团队深入敦煌及河西走廊进行实地采风,他说:“在敦煌,我就像走在满是瑰宝的沙滩上,而我需要从中挑选出一颗。”
以国博馆藏“俑”为灵感,肢体戏剧《俑立千年》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出品。
剧中,唐代少女⸺伏睡女俑、兵马俑、男装女俑、击鼓说唱俑、绿釉戏弄俑、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纷纷从历史中醒来,三彩女立俑与“少年”在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长安城把臂同游。作品以“肢体戏剧”的形式,采用“话剧+舞蹈”的表演形式,融合“科技+影像”技术手段,打造交互式情景体验舞台剧。用当代视角陶俑二次“开相”,让文物“活”起来。
让璀璨文明走向世界
“都说屈原的《楚辞》瑰丽神秘,却又深奥难懂。现在,我们把《楚辞》画成画、制成景、演成戏、吼成曲、跳成舞,我们把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梦,唱给你听,跳给你看。”杨丽萍说。
《荆楚映象》以屈原的四部经典名著《离骚》《九歌》《天问》《橘颂》为架构,描绘出一个神秘华丽、充满想象力的“荆楚世界”,以屈原的传奇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慷慨悲歌的历史画卷。
剧中顶天立地的青铜巨门、高达6.5米的巨型编钟、精美的玉覆面、灵动的车马人物出行图让观众感受到楚文化的瑰丽灿烂。杨丽萍运用戏曲、皮影、木偶、武术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将曾经晦涩难懂的古文、古情、古意,传达给观众。
她说:
“我的作品都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也期待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让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舞蹈诗剧《九歌》也继承“诗乐舞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实现了古今艺术的跨界对话。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图片:王凯,其余为官方剧照
编辑:吴旭颖
©新民晚报文化部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