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诗圣”光环,打破既定印象,看见一个真实的杜甫。昨晚,北京人艺“上海驻演”第四棒——历史大戏《杜甫》在上音歌剧院首演。
这部由知名编剧郭启宏写就的历史剧以独特的视角、充满诗情诗意的舞台,全面展现了杜甫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面对冲着“诗圣”而来的观众,导演兼主演冯远征提前“预警”:“这部剧所展现的杜甫,并非人们既定印象中的‘诗圣’,而是穷困潦倒却又尝遍人间疾苦的小老头。‘诗圣’是别人给予杜甫的称号,他的真实人生又是怎样的呢?剧中所展现的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却也恰恰是他人生感悟最深的一段。”
他的诗,是发自内心的呼喊
《杜甫》首演于2019年。
创排时,冯远征带着演员用12天的时间读了24遍剧本:“刚开始绝大部分年轻人都读得磕磕绊绊,比如‘仕途蹭蹬’这样的词难念又拗口。我们甚至想过,如果实在念不通,就改成‘仕途坎坷’,结果在读完了12天的剧本之后,年轻演员都说,‘蹭蹬’好像比‘坎坷’更准确,更有文化感。”
忠实于原作是对编剧郭启宏呕心沥血的尊重。《杜甫》诞生5年,此次来沪依然沿用最初的版本。
“除了结尾些许段落作了顺序上的调整,以求更具时代感,其他一个字、一个词都没动。”冯远征说:“当初,郭启宏是读了187本关于杜甫的诗集和书,才写出3万字剧本。我们是吃透了剧本才排的戏,轻易不会动。”
《杜甫》一剧选取诗人从“安史之乱”发生后直至去世这一段充满坎坷的人生轨迹,通过波澜起伏的人生境遇展现其伟大的精神世界。
在冯远征看来,诗圣并非人们印象中高高在上,也不像李白那样豪迈飘逸的,“郭启宏选取了杜甫最苦的一段经历来写,饿极时带着儿子讨饭、和猴子抢食,但这就是杜甫的真实经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才能成为关心百姓、关注民生的‘诗圣’。”
而冯远征也因为演了这样的杜甫,才更读懂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篇。
他说:“杜甫的很多诗,看起来写的是社会场景,但其实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呼喊,他只是用了那个时代的语言——诗。”
杜甫的伟大不在于把诗写得多么飘逸、美好,而是他内心对社会的关注和认知。
演出前,减肥是必修课
创作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杜甫》一剧是郭启宏继文人三部曲——《天之骄子》《李白》《知己》之后,再次将视角对准了文坛巨擘。
冯远征记得,30年前,《李白》横空出世时,就有人劝郭启宏:“你应该再写写杜甫。”当时,年轻气盛的他一口回绝:“我才不写呢,杜甫多苦啊。”时隔30年,如今交流剧本,郭启宏说:“我现在越来越喜欢杜甫,反而觉得我写李白的时候太年轻了。”
为了演好杜甫,每轮演出前,减肥是冯远征的必修课。虽然他已经很瘦了,但为展现剧中在极度窘迫饥饿状态下的杜甫,他还是会瘦8—10斤,近乎是满面憔悴、一身疲惫的亮相。但同时,演《杜甫》又需要非凡的体力,为登台时既符合人物形象,又保持应有的爆发力,他会在演出前“急速补充能量”,以求更好的状态。
梦中梦,跟着古代士大夫神游
当然,杜甫虽然苦,但《杜甫》的舞台却古典大气、唯美浪漫。写意的线条,金属感十足的架构,漫天飞舞的“神火幽花”,营造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空间感,让人置身画中走、诗中游的意境。
尤其最后一场戏,此前演出深受年轻观众喜爱,这是冯远征特别设计“加料”。
尾声时,冯远征设计了一场梦中梦的戏,用类似“盗梦空间”的手法,让杜甫、苏涣、李白、高适、严武等唐代诸名士得以跨时空“相会”。杜甫和朋友们在梦中直抒胸中块垒,明辨是非曲直,也引领着台下观众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园神游。
北京人艺此次集结五部大戏来沪,从重磅经典《茶馆》到传承下来的《哗变》,再到由年轻人担纲的《日出》及历史剧《杜甫》,最终以《正红旗下》收尾。
同台比拼,会否担心年轻人的表现被比下去?
对此,冯远征表示:“对此我们有心理准备,谁都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我们这一批也是跟着老一辈艺术家从群演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我相信我们的年轻人,不会让观众失望。”选择这五部戏献演上海,冯远征就是希望让上海观众看到人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吴旭颖
©新民晚报文化部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