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位于南西商圈的艺海剧院,舞台“变”成了博物馆,不同朝代的“俑”们正醒来,将千年来的所思所见娓娓道来,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借助影像科技,展现历史的激荡、文明的交融。
同时,距离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的朱家角课植园,《精气神 共潮生——海派戏曲狂想曲》实景演唱会还原了古早“隔水听音”的露天观看模式,传统戏曲在竹林石桥、亭台楼阁唱响,却又带着浓浓摇滚味。
在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精彩纷呈的演出中,不少作品自中国璀璨文明中汲取力量,却又赋予传统题材崭新表达。
从备受追捧的开幕式演出舞剧《李清照》,到不约而同瞄准“楚文化”的《荆楚映象》和《九歌》,那些人、事、物穿过千百年历史长廊而来,带着岁月历久弥新的温润光芒,唤醒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也让世界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戏曲“共潮生”
深秋雨夜,本应寂静的课植园热闹不已,水雾氤氲里,古意盎然的园林在声光电影中有了别样的神采。
这是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市戏曲学校)建校70周年演出,却没有循规蹈矩演出传统剧目,演唱会集结京、昆、沪、越、淮、评弹等传统戏曲曲艺剧种,却“碰撞”以摇滚、民谣、电音、Jazz、R&B、放克等这些现代音乐,用灵感的火花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似曾相识却又焕然一新,让年轻观众直呼“不可思议,回味无穷”。
为母校庆生,参与演出的多是从戏校走向舞台的杰出人才,还有仍在就读的学生。
人气直升的95后京剧花脸李政宽演绎了拿手的民谣版《武家坡》;
京剧老旦张曦匀穿着皮裙、长靴亮相,演绎流行曲风的《珠帘寨》,又美又飒;
前两日才脱下“帝王袍”的京剧老生名角傅希如将一首《两两》唱得荡气回肠。
戏校校长张军压轴亮相,领衔唱响国风版《春江花月夜》。
现场,最感人的一幕是老校长、京昆大师俞振飞的“亮相”。
借助AI科技及全息影像技术,人们得以和惦念的人面对面,他语重心长地对后辈学生言道:“要记得,一旦站上舞台,我们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一门伟大的艺术。当我们进入戏校那一刻,就进入了一个光荣的传统。我先于你们融入这个传统,融入这片天地。而你们也将在这一江春水中,感受随江水起伏的心潮,不要错过,每一次面对生命之美的发自心底的感动。”
诗词歌赋皆入舞
作为当下最热门的剧种之一,好听好看、好剧频出的舞剧占据艺术节演出可观比重。而其中的“中国原创”几乎都是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挖掘题材。
开幕式演出舞剧《李清照》由拥有多部“爆款”的上海歌舞团创排,作品不但巧妙将李清照的一生“入舞”,更以其知名词作“点题”。所有场景转换在流动中完成,没有暗场、无缝衔接、一气呵成。数百米幕布如卷轴般滚动,铺陈出一幅宋代美学画卷。
无独有偶,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昆剧《诗宴·唐才子传》选取白居易、贾岛、王维、杜甫、李白五位唐代诗人入戏,将《琵琶行》《题李凝幽居》《凝碧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流传千古的诗篇以《浔阳》《除夕》《守志》《草堂》四折巧妙勾连。全剧编排遵循传统昆曲虚拟、写意的程式化表达,保留精致、典雅、细腻的艺术特点,以现代化的舞美尽显恢宏的大唐气象。
有马来西亚的女孩穿着马面裙来看《李清照》,拿着折扇在背景板前“拗造型”;也有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拿着《琵琶行》手抄本来观剧,“我想知道《琵琶行》用昆曲唱是什么味道。”
在艺术节这一国际平台,用中国作品展现传统文化,就像是面对世界的“中国文化课”,识货的观众自然不会错过。
双双聚焦“楚文化”
酝酿多年,杨丽萍把关于“楚文化”的那个久远的梦做成了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舞台上,有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全新设计在传统编钟基础上注入现代动感元素。
神秘瑰丽却又唯美浪漫的“楚世界”,被画成画、制成景、演成戏、吼成曲、跳成舞,杨丽萍说:“舞蹈很难把哲理讲清楚,但可以让人感受到精神。”
✦
•
✦
和色彩鲜明的《荆楚映象》不同,舞蹈诗剧《九歌》自带空灵缥缈的气质,以写意舞蹈编排、极简舞美设计实现诗意表达。
作品以屈原的同名经典诗作为创作蓝本,将“东君”“云中君”“山鬼”“河伯”“湘君”“湘夫人”“司命”诸神具象化,举重若轻地承载起楚辞的浪漫情愫。小小舞台构建出一个天地人神的世界,阮、箜篌和打击乐奏出自然之音,编曲恰当留白让诗意如流水般渗透,激荡内心的回声。
✦
•
✦
中国煤矿文工团肢体戏剧《俑立千年》、本届艺术节委约作品舞剧《敦煌归来》等作品也呼应“国潮”兴起。
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现代审美时尚表达,让当代观众一次又一次回眸,也一次又一次惊艳,恰如杨丽萍所说,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历经千年从未褪色,年轻人并非不喜欢,只是隔着岁月的长河,需要有人把那些宝藏擦拭焕新,让他们看见。一旦相遇、一眼万年。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图片:王
凯 摄, 官方剧照编辑:吴旭颖
©新民晚报文化部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