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生拒绝司机绕路在高速被赶下车”上了热搜,再次激发了社会对顺风车行业的讨论。
这个案例很好地揭示了,顺风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能三角”(乘客满意、车主获益和平台收益),值得复盘一下。
事件详情
首先描述一下事件经过:
天津蓟州大学城一位女学生约“嘀嗒出行”的顺风车赶飞机,选择了“独享顺风车”。因考试耽误,让司机多等了十几分钟,期间双方协商,“车上需要顺路送一个熟人,可以少收我15元高速费,我便同意了。”
上高速后,行进途中司机表示要下高速,绕路带个货。女学生担心误机,就拒绝了,然后被司机赶下车。
最新的处理结果是司机被行政拘留。
这起引发全网关注的争议事件,涉及三方:乘客、车主和平台。
尽管在过程中,平台是隐身的,但出事之后,平台就当不了缩头乌龟了。
顺风车问题盘点
这起事件,反映了不少顺风车管理的“模糊地带”。
首先是时效。不像网约车,顺风车的乘客和司机都不具有守时的义务,从这一点看,当事女生约顺风车赶飞机,时间卡的比较紧张,是比较冒险的做法。
从所在地到机场,全程约需1.5小时,如果10点半准时出发,12点到,赶上12点55的飞机的确不晚,但从事后时间线整理看,该女生上车已经超过10点50,误机风险很大。
在路上,司机一会要接熟人,一会要拿东西,无疑也不守时的。
时效性方面,属于协商范畴,平台很难介入。
概括来说,顺风车市场的乱象即是“乘客把顺风车当网约车,车主把顺风车当营运车”。
一如事件里的乘客与司机,乘客希望省钱“顺风”赶飞机,车主则想的是有人分摊车费(如果接的人和拿的货是付费的话,那无疑是冲着赚钱去的)。
那么顺风车和网约车价格差多少呢?
图片来源:相关平台截图
以笔者自定的行程计,某平台拼座顺风车30元,独享顺风车50元,专车则在80元左右,争议事件中的路程,有网友表示,顺风车100多元,专车则在300元左右。
保守看,专车比顺风车价格高了50%以上,这就是许多乘客选择顺风车的最强驱动力。
平台隐身
前面的复盘主要围绕乘客和车主,现在说回平台治理。
笔者找了相关从业者进行交流,整理下来,发现平台在业务中主要承担两大职能,一是撮合交易,二是保障出行安全。
在保障出行方面,一般会设置安全专员,处理出行安全方面的客诉,另外就是全程录音。
而撮合交易方面就比较“丰富”了,相较于网约车,顺风车平台不负有实质性审查的义务。
一种常见情况是,为了避免平台服务费,司机与乘客商量线下交易,另外在高速费、过路费等费用分摊方面,也都是协商解决。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车牌不符。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因为司机通过违法买卖订单或者用别人的车辆来接单。法律风险更高,协商解决也更困难。
在司乘双方拥有更大的议价自由度的情况下,平台收缩了权力,也同步削减了责任。
司机端,多头揽客,独享变拼车等屡见不鲜,平台的独享顺风车,只是保证在本平台上只有这一单,但平台之间信息并不互通。
另外,平台当鸵鸟的原因,还在于宽松的管理,有助于吸纳更多车主参与,毕竟有供给才能有需求。
图片来源:相关平台截图
乘客端,一人独享变多人共享也是司空见惯。以前述行程为例,1人独享车费为50元,4人独享车费为63元,从经济角度看,一旦多人独享,顺风车就真的只能“分摊车费”了。
千亿蓝海?
顺风车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成立和推广,正在于互联网平台推动。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3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前三名哈啰、嘀嗒、滴滴的市场份额共计96.1%,上述三家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7.9%、31%、17.2%。以2023年交易总额计,前三名的市场份额合计93.1%,哈啰、嘀嗒、滴滴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4%、31.8%、17.3%。
此外,2024年10月14日,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运营,高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上线。
整体看,当前的顺风车市场,算是三足鼎立,外加一位新兴挑战者。
从财务数据看,顺风车业务利润相当可观。以嘀嗒出行为例,2021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8471万元、2.26亿元,毛利率稳定在70%-80%,净利率则在30%-40%左右。
而那些以网约车为主营业务的出行服务提供商,譬如如祺出行、曹操出行等,都还在亏损泥潭中挣扎。2021年至2023年,曹操出行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近70亿元。同期,如祺出行累计亏损超20亿元。
作为典型的轻资产商业模式,顺风车几乎称得上“无本万利”,没有车队运营费用,不用大手笔推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竞争门槛不高。
除了几大平台推动,司机“钻空子”也是顺风车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大助力。
据时代周报,综合多位司机给出的数据,各平台顺风车业务每公里收费大致在1.2元左右,平台抽成为11%左右;网约车业务每公里收费大致为2元-3元左右,平台抽成约30%。按照30公里的路程计算,顺风车司机单程可赚取32.04元,网约车司机可赚取42元-63元。
如果顺风车司机单程搭载多位乘客,那么其利润显然要高于网约车。
从监管层面看,过往,我国对非营运车辆载客采取“一刀切”的态度,发现即处罚。
但在发展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在执法层面开了口子,各地往往对顺风车每日接单数量划定上限,一般在2-4单。当然也不时有报道指出,顺风车司机在未触及上限的情况下被罚款。
目前看,在全国层面上,顺风车还没有像网约车那样,受到统一的约束和管理。
结语
前述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顺风车的市场交易总额预计将从2024年的371亿元增加至2028年的103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9.4%。
随着更多的出行需求、“专职司机”涌入顺风车,平台在盈利的同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越来越值得关注。
你会打顺风车吗?如何评价顺风车的出行体验?高德地图切入顺风车市场,能复制在网约车领域的成功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