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2025年上海公共文化建设时明确“打造城市书房等新型阅读空间”,这让市人大代表、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陈超倍感振奋,城市书香正浸润人民城市的角角落落。今年两会上,他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还透露,未来,更多历史老建筑还将恢复对外图书馆的功能,以一个个主题馆的形象对公众开放。
让书香溢满申城
上海是一座爱书的城市。过去20年间的几乎每一个夏天,五湖四海的爱书人都会云集上海书展,一场场“精神赶集”成为城市的记忆和每年定时之约。一座爱书的城市,又为公共图书馆立了一部法。《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
打造包括城市书房在内的更多的新型阅读空间的定位和目标,在陈超看来,这对公共图书馆行业来说,特别是上海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及时利用贯彻执行《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让更多的社会资源一起来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更好地鼓励图书馆去做好各方面的创新,把‘新型’内涵做得更丰富更多元,从而满足市民百姓的‘最后一公里’需求,让书香真正遍布我们人民城市的角角落落。”
陈超认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嵌入休闲茶舍、非遗展示馆等特色场馆,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产业园区、商务楼宇、景区景点等合作,互相开放设施场地,拓展阅读推广活动类型与形式,鼓励城市书房等新型阅读空间、农家书屋、职工书屋以及具备条件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图书馆(室)加入总分馆体系。
更多历史馆舍将对外开放
作为中心馆的上海图书馆今年下半年还有一个“文化大礼包”要送给市民。陈超说,其实,在上海梧桐区网红地“巨富长”的核心地带,有一个隐秘在老建筑里的图书馆。去年4月,上海图书馆对它启动了保护修缮工程,目前修缮接近尾声,今年下半年,有望向市民开放。
图源:上海城建档案
这一图书馆简洁的外观在周围众多建筑中并不出挑,但就是这样一栋建筑,背后却承载了一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孤岛时期沪上文化赓续的往事,它就是上海图书馆的前身之一,坐落于长乐路746号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从1939年筹备,到1953年捐赠给国家,最后并入上海图书馆,合众作为私立图书馆存在的时间仅有14年,却在最为动荡的时期,积累了24万-25万册的历史文献,为后人留下珍贵史册。
合众,取“众擎易举”之意,就是大家合力去做一件事情,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这个“众”一开始恰好也是三个人。当时的上海处于“孤岛”时期,东方图书馆、商务印书馆遭到日军轰炸,张元济先生痛心疾首,一定要为战火下流离失所的历史文献找到一个藏身之所,就联合爱国人士叶景葵、陈陶遗,三人一起创办了合众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持续在收集收藏家谱文献,至今一共收藏有近四万种、36万多册家谱,涉及540多个姓氏,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文献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被誉为“中国家谱第一藏”。而修缮后的合众图书馆,将作为上海图书馆的一个家谱主题图书馆——中华家谱馆,向读者开放。
“欢迎广大读者,甚至于全世界的学者,利用上海图书馆最有特色的家谱资源开展研究、开展服务。上海图书馆在‘十五五’规划中,还将陆续把上海图书馆拥有的那些历史馆舍,逐渐地再还给读者,变成各种主题图书馆对外开放。”陈超向大家发出邀约。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范彦萍
图片、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范彦萍
编辑:魏文娟
审稿:王东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