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硝烟中应运而生
郯城县是山东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1929年冬,刘之言领导创建了中共马头三小支部(后称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115师进入郯马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公安局是随着政权的建立而产生的,为了保卫抗日民主政权,公安机构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应运而生。1942年5月,根据《山东省公安局暂行条例》,建立了马陵办事处公安局,危益民兼任局长,驻泉源区(郯城东部马陵山一带),这就是郯城县公安局的前身。当时有60多个武装人员,武器良好,有一挺机枪和五个班的步枪。郯城公安在锄奸反特剿匪和保卫根据地、解放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残酷的战争中,许多公安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发生了郯城公安史上悲惨壮烈的北涧突围事件。
△ 郯城东部马陵山区
△ 北涧突围指挥部办公地点
1947年初,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占领郯城县城。根据上级指示,县公安局武工队与县独立团以及各区武工队在马陵山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3月15日,国民党军第83师主力部队重重包围了徐桃区北涧村(今属东海县)我部驻地。公安局武工队作为前导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搏斗,向着枪林弹雨冲锋,杀出一条血路,终因敌众我寡,120名公安战士壮烈牺牲,124人的队伍仅剩4人。这是当时有名的“三.一五事件”,即北涧事件。翻开郯城公安史,就翻开了烽火记忆,翻开了一段热血与忠诚交织的长歌。
傅伯达(1905-1993),男,汉族,山东省苍山县人。1942年10月任中共郯城县县长,1942年10月至1943年7月兼任马陵办事处公安局局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不畏艰险,英勇奋战,打得敌人胆战心寒。
△ 1945年县公安局办公地点
△ 1946年5月,县公安局从马头镇迁至城关镇宜顺药店今工商银行处。
△ 1948年郯城县公安局旧址,在今联通公司对过人民路南侧。
捍卫人民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郯城公安先后开展了两次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县公职人员中开展了“肃反”运动,依法取缔了境内的反动会道门组织,平息了惑乱人心的“毛人”谣言,有力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 1951年10月,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临沂区公署关于枪毙土匪头子张思俭的通知。
△ 召开群众大会控诉一贯道的罪恶
1953年6月,“毛人”谣言从郯城县南部传入,吓得群众彻夜不眠,田禾荒芜。郯城县公安局迅速行动,共逮捕“毛人”谣言犯113名,平息了谣言。图为受“毛人”谣言蛊惑陷入恐慌的群众。
△ 1975年10月,郯城县公安局全体干警合影
△ 公安干警参加专项行动
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改革开放后,公安局工作转向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开展了八三年“严打”、打击车匪路霸斗争,开展了集中收缴非法枪支、“千人大巡防”行动等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破获了影响较大的盗窃案件和贩卖毒品案件,扩大了消防、交通管理等服务群众的职能。同时,公安局加强了自身队伍建设和办公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
△ 1983年在县大礼堂召开公捕大会
△ 1985年全体干警合影
△ 1992年7月建成的郯城县公安局办公楼,地址位于郯东路。
△ 2004年10月建成的“110”指挥调度系统
△ 2013年10月郯城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业务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地址位于北环路。
踔厉奋发建功新时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郯城公安工作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荣膺“山东省公安系统先进集体”,自2019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公安局”。
建立完善“专业+机制 +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全力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高水平推进全县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
扎实推进“派出所主防”工作,全县“两抢一盗”案件发案率同比大幅下降,位居全市前列,倡树“我负责”110接处警理念,加大基础管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00余起,群众握手言和,案结事了。
组建反诈快侦小组,抓获涉电诈嫌疑人400余人,止付涉诈资金570万余元,预警后被骗率全市最低。侦破公安部认定的标准大要案--陈某某被诈骗案,发起了2024年黑灰产集群战役。
组建“T1”突击队,加强应急处突专项培训,专门举行授旗仪式,打造郯城“硬核”处突力量。
户籍、出入境窗口不断优化提升服务环境,提升警务服务效能,实行一窗通办、一次办好等便民利民举措。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护航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亲清善为”警企、警商关系。12345“回头看”工单全部“清零”,实现了群众诉求“满意率提升、投诉率下降”的目标。
听党话,跟党走,是融入郯城公安血脉里的红色基因,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是郯城公安的品质和风骨。郯城公安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以做专警种为关键,以运行机制为牵引,以大数据赋能为支撑,更好推进公安事业取得新发展。
来源 | 郯城公安
编辑 | 孙梦奇、厉宝田
审核 | 王舒心、庄谦诚
终审 | 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