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为乡村振兴添“蘑”力——小寨坝镇闲置资产转为“经济”大棚走笔

文摘   2024-11-01 18:07   贵州  

近日,记者走进息烽县小寨坝镇茅草寨村食用菌种植大棚,一股清新的菌香扑鼻而来,一排排菌包有序摆放,云朵般的平菇从两头“钻”出。在大棚另一侧,有的工人将培育好的菌种放入菌包、运送、安放,有的工人撒石灰消毒,整个过程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去年,这个大棚还是杂草丛生、锈迹斑斑,一派萧条荒废的景象。


“我们村的大棚自2016年建起来后,由于没有找到相关的行业投资者投资,村集体也没有资金能投入经营,1920平方米的大棚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小寨坝镇茅草寨村党支部书记徐鸿波表示。


如何让闲置大棚“忙起来”成了徐鸿波的“心头病”。


2023年6月起,徐鸿波与镇里工作人员积极前往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销售物流园及农贸市场等地开展调研。结合村情实际,在10余次的调研总结以及村干部和村民的讨论下,初步选定发展食用菌作为茅草寨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报请镇党委、镇政府同意后,最终决定盘活闲置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



2023年9月,茅草寨村通过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采取“村集体+个人”的形式成立了贵州堡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村集体资产管护制度,对村集体资产进行管护,确保村集体资产安全,为发展食用菌提供坚强后盾。


“项目实施之初,徐支书率先个人出资2万元入股,在他的动员带领下,我也出资2万元入股,我村其余4名工作人员各自出资1万元入股。”茅草寨村工作人员杨洋说道,“项目实施以来,大家各司其职、干劲十足,有的负责寻找销路、有的负责营养材料采购、有的负责机械采购、有的负责自动化喷雾装置的安装等。大家都积极参与到平菇种植全过程。白天在村委会上班,晚上到大棚里干活,尽管经常熬更守夜,甚至有时候会通宵,但是大家从来没有怨言,因为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一定能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要想项目走得长远,光靠干劲还不够,技术和人才是关键。


结合本地气候及大棚设施生产环境,徐鸿波找到在本地有种植食用菌三十年经验的蔡显敬,并聘请他作为该项目的技术员。在蔡显敬的指导下,茅草寨村决定使用江苏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开发的早秋509、2106菌种,菇片平整肥大,菇形美观,光泽度好,出菇率和出菇质量均有保障。



“晴天温度高,要多通风,白天敞开大棚两侧通风口,棚顶加盖遮阳网。夏季栽培平菇易出现病虫害,当观察到有病情发生后,要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管理,降低空气湿度,并及时清除死菇病菇。”为确保平菇稳产,在种植过程中,蔡显敬对菌种选择、培养基配制、接种技巧、温湿度控制、光照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手把手教授工人平菇装袋、育菌、上架、采摘等技术,让种植团队掌握核心技术要点,大大提高了种菌水平。


徐鸿波介绍,蔡显敬还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平菇的生长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生产优质、安全的食用菌产品出了不少力。


如今,食用菌种植项目不仅将闲置资产有效盘活利用,还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打开了一道增收村集体经济的“新通道”。



“在决定盘活闲置大棚发展食用菌后,我们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到30万中央衔接资金发展此项目。”小寨坝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涛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共吸纳脱贫户6人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工资15000余元。目前,日常运营已吸纳附近劳动力6人,其中脱贫户2人,进行采菌运输等工作,人均年收入提高2.5万元以上。


“冬季,我们将采购原生2号、3802等菌种,确保冬季生产保质保量。”徐鸿波介绍道,生产的平菇主要销往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息烽县农贸市场、开磷集团食堂等,周围的村民也会来大棚里采摘。截至目前,生产的1万个菌包第一次出菇产量有6000余斤,产值20000余元,预计盛产期日产可达600-800斤。现在工人还在陆续生产菌包,预计冬季将扩大生产至3万余包。



乡村要振兴,富民产业是关键。


近年来,小寨坝镇抢抓机遇,立足实际,以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为突破口,深入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从建好“一支队伍”、找准“一条路子”上下功夫,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优化整合技术能人、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平菇等产业,唱特色“产业戏”,进一步拓宽群众的致富门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让“低效资产”变身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5个低效闲置资产的盘活处置。


来源:天眼新闻

筑农发布
宣传贵阳市农业政策法规,发布贵阳市农业工作动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