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采食竹子
什么是“活化石”和孑遗生物?
自然界的某些物种,在现实中找不到与之近似的物种,但在化石中可以找到形态相似的,且这样的物种从最早独立演化的祖先开始,形态模样上几乎没有任何改变。那么,这样的物种从化石证据看,演化过程呈现一条直线,没有分支,也几乎没有中断。从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的角度说,这样的物种就可以被称为“活化石”。
“孑”的意思是单一。如果某一物种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数量众多,到了现代却出现数量锐减,栖息地大幅度变小的情况,就被称为“孑遗生物”。
概括起来,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而“活化石”不一定是孑遗生物。
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和孑遗生物?
从现有的研究证据看,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在大约800万年前从熊科动物的共同祖先中独立出来。从那时起,大熊猫开始单独演化,历经小种大熊猫、武陵山大熊猫、巴氏大熊猫,一直到现代大熊猫,大熊猫的模样、身材一直没有发生过大改变。人们看到现代大熊猫就能想到它们祖先的样子。
从时间上说,始熊猫出现于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小种大熊猫出现在更新世早期,武陵山大熊猫出现在更新世早期和中期,巴氏大熊猫出现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以及全新世早期,现代大熊猫出现在全新世早期,大熊猫的演化过程几乎没有中断,可以称得上“活化石”。
考古证据显示,大熊猫在历史上曾经活动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中国之外的缅甸,现代却仅剩下四川、陕西、甘肃的部分区域,栖息范围已经大面积缩减,符合孑遗生物的概念。(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