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团地住宅:当中产梦想之家沦为AV元素

创业   2024-11-13 21:02   重庆  

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被轻视的日本团地住宅,曾是中产的梦想小家。


作者:那个NG
来源:那个NG(ID:huxiu4youth)

最近一篇来自公众号@大忘路的文章《欧洲有多少个十里堡》挺火,不少人开始重新观察、讨论起了身边的筒子楼。有人喜欢,觉得复古;有人讨厌,觉得它们年老色衰。


不论对它们的观点是怎样,在东亚,除了中国的筒子楼,类似的建筑有日本的团地、韩国的板子房、还有我国香港地区的公共屋邨。


虽然这些建筑形态各异,但却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


它们都是结束战争后的东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周期,面对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诸多问题,政府发起的公共住宅计划。


如今,时过境迁,虽然这些建筑群很多已经衰败,甚至成为了新的难题。但这些房屋却为东亚带来了现代化住宅和生活方式,以及一辈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个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居者有其屋。


《鲜榨周刊》在未来会陆续跟大家聊聊东亚公共住宅的故事。本期,我们先聊聊日本的团地住宅。


01
何为团地


团地,是日语词汇集团住宅地的简称,泛指密集住宅区。


从昭和初年开始,伴随着日本城市化,这一概念便已经开始出现,比如在1939年《面向劳动者的集团住宅地计划》中,这个词汇便被反复提及。


战败之后,面对住宅短缺,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讨生活的状况,日本推动了新的住宅政策,其中包括针对中高收入群体的住宅金融公库、一般收入群体的公团住宅以及针对低收入者的公营住宅。


随着公团住宅和公营住宅的大量供应,团地一词便广为流行。



02
标准户型


为了减少成本,快速生产,所有的公共住宅都会采取标准化设计。


由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本土遭遇大面积轰炸,无条件投降后,面对一片焦土,日本政府用应急简易住宅来应对迫在眉睫的住房危机——这种由木板拼接而成的建筑,制造简单,但面积不大,只有21平米,仅对厕所做了空间区分。



不过由于木制建筑存在大量隐患,很快就被钢筋水泥土搭建的建筑替代,1947年建成的东京都营高轮公寓就是现代日本的首个团地住宅。



在出现首个团地公寓之后,日本建设省开始正式推出团地住宅标准设计,并在全国推广。


所有的标准设计方案均以年份命名,比如1949年就有三种不同面积大小的方案,如49A、49B和49C。


最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推出的51C方案,该方案打破了日本过去在就寝处用餐的习惯,做到了食宿分离,影响至今。



1955年,日本住宅公团成立,开始了团地住宅的疯狂建设。


在建设之前,该组织特意前往了苏联治下的莫斯科,从低成本高效率的赫鲁晓夫楼中汲取灵感,实现在了日本的团地,这也是为什么团地建筑的外观和全球的赫鲁晓夫楼都有相像之处的缘由。



03
中产梦想


虽然站在今天回望这些住宅,会觉得它们有些乏味,甚至是简陋。但在当时,这种房子却代表着一种梦想生活。


昭和时代中产生活的梦想模版,就是离开乡下,来到东京、大阪、名古屋这样的大城市,进入一家公司成为上班族,然后再买上一户团地住宅,结婚生子,幸福美满。



在上世纪中期,在团地生活的人多为在大企业、政府机关上班的年轻小家庭,生活方式也趋于西化,消费力强大。


因此,在《国民生活白皮书 昭和 35 年版》中,政府将团地族视为生活型态转变的典型代表。



基于此,日本加速团地房地产事物的开发,皇室成员也持续前往各个团地游走视察。



04
团地衰落


不过,团地建筑终归不是日本人所希望的终极空间,人们渴望的终究是带有庭院的房子。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团地住宅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挣到足够多钱的人开始搬离团地,住进自己带有花园的房子。


另一方面,团地住宅也趋于饱和,到了1973年,日本的住宅数量已经高于居民户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团地成了被瞧不起的居所。团地族的身份,从精英变成了被压抑在水泥房子里不得脱身的贫苦人,情色影片和恐怖片也开始拿这里当做了剧情背景。



随着上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到来,那些来不及攒到足够多钱的日本人,和这些衰老的住宅一起被困住,直至走进人生终点。


如今,日本政府实施了很多政策,试图恢复团地住宅的活力,可对于一个衰老的国家来说,这并不容易。



至少,截至目前,如果你在街头提起团地住宅,得到的回复大概是:


“那是低收入者的生活区。”


可是,它们曾经是一群人和一个国家对于生活想象的起点。



写在最后:安利一个宝藏读书博主

“吾若不写,无人能写。”

谁的口气这么大?这句话其实是《流俗地》的作者黎紫书说的,那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她不写就没人能写了?

黎紫书是马来西亚人,用华语写作。马华文学有史以来,即便将境外写作人的作品计算在内,生产过的长篇小说也寥寥可数。这是条件匮乏使然,缺故事,缺发表园地,缺出版机会,也缺读者。在一个中文被挤到主流以外的国度,华文文学土壤只占断崖之地,先天不足,后天也被国家蔑视,缺乏社会支援,仅仅凭着华团和纸媒办的几个文学奖苦苦支撑,加上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的薪火相传,才让马华文学顽强不死。所以大多数写作者只是把创作当成兴趣。

马华文学这些年的长篇小说,几乎都由留台作者,如李永平和张贵兴一手包办。他们写的长篇大多以东马热带雨林为背景,《野猪渡河》《大河尽头》《吉陵春秋》,意境气势都瑰丽磅礴。除此之外,写长篇的马华作者非常少。而且为大众比较熟知的马华作者,他们书中的意象都充满了南洋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风格很明显。而黎紫书因为常年在马来西亚生活,这本书写的是她的老家怡保,一个没落的锡矿之都,在小说中叫锡都。书里充满市井气俚俗味,写的是一群平凡人的平凡人生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除了黎紫书外,无人能写了。

这本小说也快被影视化了,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本书被拍出来会是怎样的。里面银霞、细辉和拉祖的友谊让我想到了韩剧《请回答,1988》这部剧。非常生活化、有温情,烟火气,同时也描绘了马华社会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流变。

夏不绿,不著名作家,出版书籍十余本,售出多部影视版权,用写作丈量生活的尘埃。

去视频号、B站、小红书搜索「夏不绿读书」,关注我,让我们一起用阅读凿开心中的冰海,在阅读这座避难所里,一起做忠于自己的普通读者。


- End -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王、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快刀财经

社群 | 内容 | 连接 | 商学院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他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


投稿、转载、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ikuaidao


长按上方二维码,一键关注快刀财经后回复“福利”有惊喜

快刀财经
欢迎关注这个洞察商业真相的公号。快刀财经,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