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十点主创团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两个新闻,十分扎心。
一个是安徽一位小男孩,仅15岁竟然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一开始只是轻微腰疼,后来因为学习紧张,每天伏案学习,缺乏运动。
身体条件越来越差,一开始的轻微腰疼最后竟然坐立困难,医生说:以后恐怕无法进行强体力运动。
第二个新闻是淮安的一个男孩,如今才10岁,竟然腹部脂肪厚达10公分,患上了重度脂肪肝。
每天腹痛难忍,别说上学了,生命健康也遭到严重威胁。
而上面的情况并非个例。
有研究发现,我国有80%的学生,表现出运动缺乏。
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一种“低运动”乃至“无运动”状态。
在学校里,下课后,学生们或睡觉,或埋头做作业;
集体活动时,孩子们总是默默躲在角落,不想参与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课被其他科目占领;
节假日,孩子只能宅在家,打游戏、看小说,父母们也更倾向让孩子补课、刷题……
有句话说,运动,是孩子的半条命。
但现实里,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曾真正重视它。
废掉一个孩子
让他“安静点”就够了
我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是学霸。
别的孩子在操场上又跑又闹,他却乖乖在教室写作业,从不出去玩。
身边家长,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一致认为是清北的好苗子;
另一个学生则截然不同,几乎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经常在操场跑得满头大汗。
直到初三,我们发现了不对劲:学霸同学因为长年只学习缺乏运动,体型瘦小,身体有些弱不经风。
初三一年压力大,学习紧张,导致他经常生病,很难跟上复习进度,成绩一落千丈,中考体测也不合格;
而另一个在中考时凭借体育特长,保送到本市最好的重点高中。
育儿圈有一个观点:长期运动”和“不运动”的孩子,过得完全是两种人生!
这个世界,正在悄悄厚待爱运动的孩子。
谷爱凌就是这样一位孩子。
她从小喜欢运动,3岁开始接触滑雪,跑步、篮球、越野跑、马术、攀岩等运动。
2014年,谷爱凌在2500米越野跑中夺得第一名,次年在同一赛事中的5000米项目中再次夺冠,这一年,她才11岁。
后来,谷妈妈经常让她运动,一有时间,就参加各种运动比赛,不仅培养了谷爱凌的体魄、气质和专注力,也为她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冬奥会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更是在21岁以14金创造了自由式滑雪世界杯冠军数纪录……
后来,谷爱凌又把运动上的那股“韧性”用在学习上,提前两年完成高中课程,并以1580的高分(满分1600分)考入斯坦福大学。
注:斯坦福第一学期课程成绩
《运动改变大脑》中写道:
“经常锻炼的学生可能会具备成年人一样的自控力,体能成绩好的学生,考试成绩也同样好。”
育儿专家李玫瑾也曾在一处公开演讲中说:
“操场上活动的人,往往都是学习更好的。
喜欢运动的人一般记忆力都特别好。”
所以,父母们与其把孩子关在笼子里无效学习,还不如多给他们一点运动时间。
让孩子走出门、迈开腿,在阳光下挥洒汗水。
孩子离运动越近
离抑郁和焦虑越远
此前,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了一份报告: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近年来,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但很多家长却看不到背后的本质原因。
一部分家长把孩子抑郁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意志力薄弱。
却忽视了学习压力大和内卷背景下,孩子却只能呆在家里学习,情绪难以排解。
就像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说的那样:“86%的患者表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
蒋方舟在一档节目中讲过一个亲身经历。
有段时间,外界对她的批评声音很大,她心情十分压抑,难以疏解。
直到一天晚上,她走出家门,沿着公园一圈圈地奔跑。
心跳一次次加快,汗水顺着额头淌下,风从耳边吹过,所有的不快竟奇迹般消散了,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心情舒畅。
哈佛大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改命。
运动,就是疗愈身心的良药。
去年,班上来了一位性格内向,有轻微抑郁症的转学生。
才到班上时,总不爱和班上其他同学说话,要么是独来独往,要么是低头闷不做声。
恰巧,那一学期开始实行了“每天一节体育课”,还是强制每个孩子必须参加,打羽毛球、篮球、足球、跳操……
一学期下来,我发现那位转学生竟“奇迹”般好了,不仅性格开朗了,对学习也增加了很多热情。
孩子的父母还专程来学校感谢。
其实,这哪里是学校的功劳,都是“运动”给孩子带来的积极改变。
中国教育督导室公布过一项研究:每天运动超过一个小时的学生,心态愈加积极,情绪调节能力大大增强。
从而专注力和记忆力也会相应提高,上课更专心,学习自然就会变好。
养孩子最顶级的投资:
运动,运动,运动
或许你要问:孩子要怎么运动?
哈佛医学教授约翰·瑞迪教授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给出到三个建议,父母可以跟着学:
带孩子寻找一种喜欢的运动,然后坚持下去;
不断丰富运动的种类,激发大脑活力;
在运动后,开展具有挑战性的脑力活动。
当然,更多的父母会想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哪些不同种类运动呢?
第一阶段:0-3岁(学龄前)
心理学家说:“0-3岁是儿童大脑的快速发展期,这个阶段不需要太多的运动,父母只需“陪玩”。”
无论是眼睛追视、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还是行走、跑跳、抓握等都可以。
建议宝爸宝妈们每天陪伴孩子累计至少30分钟俯趴时间和亲子互动游戏。
或者是钻洞游戏、绕障碍跑圈圈、接球游戏、韵律操,增加亲子关系的同时,也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和大脑发育。
第二阶段:3-9岁(幼儿园)
这一阶段是孩子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发展的黄金期。
国外多份儿童运动指南中都建议:
3-6岁的儿童每日身体活动总时间至少180分钟,其中,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时间不少于60分钟。
3岁左右,可以尝试球类运动,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
6岁左右,可以试试平衡车和游泳,以及部分攀爬类运动,充分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由少到多、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孩子运动爱好。
第三阶段:10-15岁(初中时期)
10岁开始,是孩子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也是青春期前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追求刺激和新鲜感,但同时缺乏对自身实力的综合判断。
因此,进入中学后的青少年可以多尝试一些有助于骨骼生长、韧带拉伸和耐力训练的运动。
比如爬山、长跑、游泳、篮球、健美操等。
让孩子在运动中感受身体的律动,拥有强健的体魄。
散文家梁实秋曾经说过:
“千万要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本钱。”
养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他考了多少分,成绩有多好,而是他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此。
在顺境中,才能一往无前,毫无后顾之忧;
在逆境中,才能抗住风暴,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点亮在看,愿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你会感谢当初逼着孩子锻炼的自己。
*作者:桃子妈,心理学深度爱好者,用心记录文章,为孩子们开一扇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