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该如何优雅地收回礼金?”
当“晚婚晚育”成为热议话题,“如何随份子”也成了一众单身青年的困扰。
网友@乙烯,就有过这样的烦恼。
她在网上分享,此前十多年没见的同学结婚,平时不联系,也没什么往来,可还是邀请了她。
她虽然没去现场,但也随了礼。
但不久后,那几个同学就把她删了,这让乙烯心里很不是滋味。尤其是想到随出去的礼金都还没收回来,她心里更难受了。
她思来想去,又重新加上了那些同学,然后逐一给他们发去信息,表示自己是不婚族,结婚回礼是收不回了,但最近有旅游的想法,手头紧,希望收回之前随出去的礼金,作为旅游经费。
旁人替乙烯尴尬得脚趾扣地,但这姑娘,愣是一分不少收回了礼金。
评论区里,既有人称赞她勇气可嘉,也有声音说她没礼貌。可争论不休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
当“旧俗”碰上“新风尚”,怎么做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呢?
“不婚不育,抠门的我办生日宴要回份子钱”
豆瓣网友@王女士是“抠门小组”中的一员,脑海中闪过“要回礼金”的想法时,她正被请假一天还要扣百来块钱的制度所困扰。
毕竟,她不婚不育,工作几年高不成低不就,却还要为没必要的人情往来各种随礼,越想越郁闷。
想到与一些人的关系已渐行渐远,王女士当即开始整理“人情清单”:
给四位前同事随了礼,加起来合计2100元。
接着,她发了个朋友圈要办生日宴,指定她们可见。
之后,她打开和这几位同事的对话框,开始编辑生日文案,要回了她们从结婚到生娃她随的礼金。
过程没有想象中顺利,其间有人发完钱就拉黑了她,也有人恼羞成怒。
王女士并没有理会,只是在人情两清后,互相删除,一段关系也算是完美画上了句号。
就像有人评论:“随份子钱不是借钱还钱,本身就是人情世故,有来有往是情分,不是本分。”
有时,“难为情、伤感情”不一定能维系感情,反而还会增加负担。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份子钱的态度,不再困于传统的熟人环境,而是更看重重要性与亲密度时,最后的矛盾点就落在了:
“随份子”,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
整顿份子钱,并非拒绝人情味
看过一条刷爆全网的朋友圈。
那时刚好赶上国庆长假,当事人小王认识的人,有不少要结婚,还有十年没联系的同学,也邀请她去参加婚礼。
本身就很反感随礼习俗的她,直接分点罗列了“不随礼”的理由:
情商低,不喜欢把精力浪费在人情世故上;
不太熟;
向往不婚不育的状态,礼金很大可能收不回来;
个人不喜欢随礼这个习俗。
这一“壮举”,很快引来热议。
不和谐的声音很多,但小王表示:同意的不必解释,不认可的也做不了好朋友。
这样一来,她也从随礼的困扰中彻底解脱出来,把最好的祝福留给“心头好”。
其实,随礼不是交易,钱多钱少不打紧,心意到了情分自然在。整顿份子钱,也只是为了把实意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资深婚姻介绍人@大猛,说过这样一句话:
“任何让你觉得是负担的份子钱,都不值得你出。”
话糙理不糙。
对此,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在同龄人当中,他算是婚育最快的。但在人情往来这方面,从不“贪多”,而是从简。
他和妻子结婚时,没有主动邀请亲友、同事,而是在关系好的亲朋明确表达参加的意愿后,再给人发喜帖。
一来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二来还加深了既有的情谊。
后来,妻子生孩子他也没办满月宴。
他说,从没有必要的人情交往中解脱出来,反而有更多的精力和兄弟联络感情,维护值得的社交。
的确,社交不可避免,但也没有量化的标准。
整顿“份子钱”的法子层出不穷,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拒绝来往,而是为了让人情味回归到本真的情谊上。
把有些位子留出来,才能让更重要的人走进心里。
高质量的关系:随礼看情分,回礼懂分寸
网友@颂颂,曾针对“晚婚一族如何随礼”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她说,对于随份子她有个标准:不随一千块以下的份子钱。
不是攀比,不是炫富。
只是在当地,关系普通的同学、朋友,一般是随几百,只有关系特别亲近的,才能随到一千以上。
按照这个标准,能达到“随礼标准线”的挚友,颂颂只有三五个。
再加上大学室友,平时感情深,往来密切,要随礼的人两个巴掌就能数过来。
想到那些普通人情,对于晚婚的她而言,似乎也没有因为随了礼,就感情变深。
因此,等到颂颂结婚时,邀请到场的几位知己,回礼时也只多不少,大家来往也是真心实意,完全不会因“份子钱”心生不满。
由此不难看出:关系近,不代表感情深;但感情深,一定值得你用心维护。
那么,被随礼所困扰,具体怎么做更合适呢?分享两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礼尚往来,不把交情当人情用。
份子钱的本意,是祝福,而不是负担。
不禁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距离远、关系淡的人,平时不联系,恰逢办宴席就开始翻“联系人”随机邀请;
大事小事、有事没事,都得创造机会办宴席,让一众亲友进退两难,处境尴尬。
却忽略了礼尚往来的本质是:重“往来”,不是贵在“礼”。
倘若随礼不还礼,抑或把交情当人情用,越“联系”感情消耗得越快。
与其赢得面子,不如顾好里子。
2.量力而行,对等随礼。
人之常情,我们常常对还未碰上的事情而无感,等真正经历了才后知后觉。
随礼亦是如此。
肩上没负担时,对于关系密切的人,总觉得多掏点钱没什么。
可随着婚宴、生日宴纷至沓来,一点一点往上加的礼金,让人负担愈发沉重。
越是亲近,越要体谅。心意到了,对等随礼就好。
鲁迅在《狗·猫·鼠》中写道:
“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可见,随礼已成习俗,就算是文人大家,也有自己的困扰。
那些被份子钱绑架的关系,终会因不对等的付出就此破裂。
好比有些来往,聚会、团建都没落下,到最后却断了联系;
而有些情谊,不经常走动,也能成为你跌入谷底的支撑。
任何关系,只有双方都在奔赴,才能长久。
点个“在看”,愿你一生有良友相伴,有知己同行。
*作者:遇见小媛,一手执笔,写尽千山。责任编辑:毛新雯。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