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导向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文摘   2024-09-25 14:28   北京  

以实践为导向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为什么说法庭对本案没有管辖权?作为第三国,是否有权提起本案诉讼?是否有权主张赔偿请求……”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讲事实、析法理、护正义,像这样的国际模拟法庭,在中国政法大学(以下简称“法大”)早已是一种常态教学实践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强调“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2021年4月,法大成立了全国首家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联盟;

2022年,法大国际法学院被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等六部门确定为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 

2023年,法大入选全国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 

2024年4月,法大举办第一届涉外法治研究论坛…… 

“近年来,法大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需求,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变革的涉外法治人才,取得突出成效。”法大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介绍道。 

01


课程教学创新 夯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础

在知识产权法课前,同学们坐在教室里翻阅教材,焦虑的神情逐渐消失。这个班级是法大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联合培养班,一年前大家还在北外校园内集中进行口译、英语辩论、跨文化交流等英语专业学习,如今返回法大进行法学专业学习。

与北外共同开设联合培养班是法大实战化课程教学创新手段之一。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法大积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层次涉外法治课程,搭建校内不同专业横向合作、国内高校之间联合培养、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合作的课程教学体系。

法大教室里,同学们在法国文学鉴赏课上用法语朗读卢梭的《忏悔录》,并进行热烈讨论。从法国中世纪到古典主义,从启蒙运动到现代主义,老师带领同学们跨越千百年去感悟这些作家的情感和思想。教室里坐着的是进行专业法语培养的法科生。 

法大为法学专业增开法语、意大利语、日语、俄语、德语5个语种的第二外语作为通识必修课,以“外语法学双精通”为目标,建立校内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同时,加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贸、世界历史、跨文化交流等实战化课程教学。成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西班牙语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师资、条件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 

针对研究生教育,法大积极作出学制上的改革,设立国际法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硕士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国际法双硕士学位)等,解决本科四年学习并不足以满足培养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需求的紧迫难题。其中,国际法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硕士生)通过“外语+法学”的复合型国际化培养模式,完善“本科-硕士一贯制”培养机制。 

法大还与北外联合开展“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探索“1+1>2”联合育人新模式。“对这个联培班,我们和北外都作为校长工程在培养,给学生们提供两校最好的教育和最佳机会,多数学生体现出精湛的语言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这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孔庆江在采访中表示。 

具体来说,学生本科阶段在法大国际法学院学习,学制四年,其中第二学年集中到北外学习。毕业时可以拿到法学和英语联合学士学位。所有学生可升入法大攻读国际法学(涉外法治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目的是培养“外语、法学双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 

除了与北外联合培养,法大还在全国外语院校的优秀英语本科毕业生中,通过研究生推免的方式选拔30人,进入法大攻读国际法专业硕士学位。这些学生在外语院校本科阶段已经掌握了外语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可以全身心投入国际法学习,这也是法大探索的一条联合育人道路。 

此外,法大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交流合作。2008年10月,作为第一所获得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学院,法大中欧法学院成立,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先生莅临庆典并致辞;2020年,法大开设了中美合作法大-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的“1+1+1双硕士学位”项目;2023年,英国、荷兰、新加坡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法大学生赴合作高校开展交流学习……

“与海外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对我人生规划起到了关键作用,法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平台,让我拥有国内外高校学习经验,为将来继续留学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刚刚回国的2022级张春晓同学兴奋地向记者表示。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的2021级硕士生邓皓月对法大表示感谢:“法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项目增强了我的国际交流意识,老师们为我今年前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空间法博士提供了帮助支持,为我提供了走向国际的机会。” 

这两个同学的切身经历只是法大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的缩影。目前,法大已与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本科生每年有700余人次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瑞典、荷兰、冰岛、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专业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和海外实践。

02


以国际模拟法庭为抓手 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近年来,包括法大在内的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实践性课程,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们的互动,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法学知识。”吴盈盈老师向记者表示。 

针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实践能力缺乏问题,法大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方针,以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之路。法大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课堂内实践教学平台、基于司法实务的实践教学平台、校内-校外直通实践教学平台、校内-海外直通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司法实务全流程仿真平台等五大平台为依托,全方位、深层次、多视角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实践教学改革。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即是国际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 

国际模拟法庭通过真实的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开庭等环节,模拟司法或仲裁的过程进行实践教学,是融法学课本知识于法庭真实论战的最佳法学实践教学方式之一,是世界各国培养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通用模式之一。 

在战略层面,法大国际模拟法庭教学以砺学笃用为理念指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逐步探索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协调、法律与外语相发展、思政与专业相融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在战术层面,采取一个竞赛带动一个课堂、一个课堂带动一个教师、一个教师带动一个队伍的模式,以集团化、责任化、体系化、协作化为建设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急需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

法大通过开设各类国际模拟法庭课程,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国际模拟法庭辩论等赛事,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带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带领法大代表队创下历史、夺得第32届曼弗雷德·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全球冠军的国际法学院唐雅老师介绍:“国际模拟法庭教学对法律思维和英文水平要求极高。与书面写作相比,现场口头陈述、辩论和回答问题更考验应变能力和即时反应。这不仅是比赛,更是一次难得的法律思维锻炼。”获得2022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赛)国际赛亚军的黄泽裔同学谈道:“目前,我们在法律方面的话语权不如一些西方国家。这次法大站上世界大赛的舞台,就是想让世界听见中国的法律之声。”当提起今后的职业规划时,吕定阔和黄泽裔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要成为能用法律为中国代言的涉外法治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勇夺第32届曼弗雷德·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全球冠军 (受访者供图)

近几年,法大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的重要成绩包括2023年10月,在第32届曼弗雷德·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世界总决赛中夺得冠军和最佳书状奖,成为这一国际竞赛举办32年来首次获得冠军的中国队伍;2023年4月,在第64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世界总决赛中获得季军,成为中国在该国际竞赛举办64年来首次夺得季军的队伍;2022年5月,在2022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赛)中夺得亚军。此外,在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维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赛、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北外-万慧达杯”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竞赛、中国国际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这一份份成绩背后,是法大教师辛勤耕耘、倾心奉献的结果。

中国政法大学代表队荣获第64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全球季军 (受访者供图)

03


与实务部门协同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大考察时强调,“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积极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拓宽法学专业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渠道”。

法大积极与实务部门共建教学团队,共研培养方案,共推双导师制,共行实习实践,构建“法学院校-实务部门”协同育人资源双循环运行格局。

“这堂课干货可真多。我回去好好消化下如何填写美国、欧盟发布的贸易救济调查问卷,如何进行销售票据勾稽与成本数据核算。2024年春季学期开设的WTO贸易救济措施专题课程,帮助我们了解平时难以在理论中接触到的实务技能,指引我们更好地理解现有贸易救济规则。”尹波宸同学兴奋地谈道。 

笔者联系到为其上课的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磊律师,他表示:“通过授课,能够尽可能直观地展现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实务现状,使同学们在校园学习阶段得到接触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实务的机会。这种授课模式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兴趣,为日后有意从事贸易救济业务打开一扇窗口。”

目前,法大已与55个国家和地区的28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交流,邀请来自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知名律师事务所、研究机构的800余名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聘请涉外法治教育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借用外脑外力,将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学校,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和实务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对将实践教学资源引入学校的做法,丁如副教授给予充分肯定:“法大努力将社会实践资源引进高校,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与统一。学生了解实践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这种模式适合于培养实践型的涉外法治人才。”

此外,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与法大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23级硕士生赵彬序在该组织参与中英文资料互译、境内外法律与组织机构信息查明等实习工作,他表示:“法大通过课程设计和校内讲座为我们提供了接触国际法律热点和涉外领域业务的机会,法大与国际组织等涉外平台的合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参与涉外实习项目的机会。”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也与法大签署了合作协议。法大毕业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顾问郭帅老师说:“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参与制定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国际规则,协助撰写国际立法指南草稿、秘书处报告等工作,为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学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感谢法大的培养和支持。”

近年来,法大一直在增加并优化实践教育,拓宽实践平台,与国际组织和境外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国际研习计划,组织开展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训班,每年选派学生到国际组织、政府涉外部门、跨国企业等单位实习。孔得建副教授在采访中分享了切身体会:“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在国际组织实习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在指导国际法、航空与空间法硕士研究生时,争取推荐每位同学获得去国际组织实习的经历,努力实现硕士期间‘一同学一组织’的培养愿景。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充分了解国际组织运作模式,将自己所学国际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我希望通过推动提升同学们在国际组织实习的频率和几率,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不仅关乎国家涉外法治建设的深度与广度,更是提升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关键所在。涉外法治向前推进一步,人才培养就要跟进一步。法大积极担当作为,持续推动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出更多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作出贡献。 


(原题:“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系列报道之三 | 以实践为导向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文/高瀚伟 周一帆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35期

编辑:芦佳琪 汪珈同

责任编辑 | 国际法学院新闻宣传中心办公室 

审核 | 国际法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法大国际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官方公众平台

扫码关注我们




法大国际法学院
“法大国际法学院”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官方平台,旨在秉持“协和万邦,法泽天下”的院训,德法兼修,不断提高国际法学学术水平和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增进学院对外交流,提供国际法学最新资讯,促进国际法学院全面建设与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