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书包”: 凝聚团结之美,传递进步之声

政务   2024-10-11 19:31   内蒙古  

 永不褪色的“红书包”:

凝聚团结之美,传递进步之声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有这样一个嘎查,他总占地面积48.5亩,现有户籍人口116户318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这里孕育出一种全新的志愿服务模式,被中宣部典型案例、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典型事例收录,被新华社、人民网、解放军报、中国民族报、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就在近期,该嘎查党支部又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各领域基层党支部评优中脱颖而出、成功获选,被评为“全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


他就是“红书包”模式的发源地——巴彦乌拉嘎查。


据了解,嘎查“两委”6名,党员中心户3户,党员29名,后备干部3名。嘎查党支部悉心培育的“红书包”筑团结之美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已走过半个多世纪,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红书包”一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见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红书包”,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基层生根发芽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有一片已持续绵延近半个多世纪的红色花火,点缀在祖国北疆。正是巴彦乌拉嘎查党支部永不褪色的信念点亮了北疆地区漫长的黑夜,温暖了北疆人民寒冷的冬季,将党的声音传遍北疆大地,让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基层生根发芽。


“红书包”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巴彦乌拉嘎查属于沙丘地区,牧民居住较为分散,带来了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畅、居民联系受阻等诸多困难。面对诸多阻碍,巴彦乌拉嘎查时任书记陶高、主任丹巴和旗文化站工作人员斯温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为民考虑,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建队15周年为契机,指出要传承乌兰牧骑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红色优良传统,以灵活、不固定的方式开展流动的学习,最终决定开展“红书包”送学活动。


“红书包”的命名由来,则是嘎查提供的20个印有“红书包”字样的书包。“红书包”将印有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学习资料、会议文件和新闻报纸“打包”,并以浩特为单位分给嘎查各小组,队员包括民兵、妇女、知识青年等,每一个“红书包”里,都装有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少儿教育、农牧业技术等书籍。


同时,嘎查定期召开浩特小组会议,牧民们通过互换书包交流学习经验,更新书包里面的学习资料,通过嘎查党支部巧妙的调配与组织,让学习资料实现了最大化利用与最高效传播,有效地传达了党的方针政策,实现了民族理论教育与基层民众生活的深度融合与互动。

70年代的”红书包“在群众中传递党的声音。

(来源:锡林郭勒盟广播电视台)

“红书包”的出现,契合当地的发展实际,是嘎查党支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像化产物。“红书包”也带着他的使命,迈向了更遥远的边地,奔赴更遥远的未来。



 “红书包”,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苏尼特右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工作主线,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守望相助理念。


他们将“红书包”送学模式推广至全旗各个领域,成立了“红书包”宣讲队,并创造了“八送一创”模式。此外,他们还组建了由9+9组成的“红书包”专业服务队,采用“理论+故事+事例+音视频”的方式,生动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建立“红书包+兵团大讲堂”“红书包+军民工牧”“红书包+石榴籽课堂”等党员教育机制,同时依托“红书包”志愿服务队,开展“马背上的‘红书包’”送学送教活动,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宣讲“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大意义,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三个离不开”落地生根,“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创新打造“红书包+”志愿服务活动模式,将“红书包”志愿服务嵌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中华文化传承”等内容,推动“红书包”助力乡村振兴、家风乡风、基层治理、精神文明。

巴彦乌拉嘎查老党员、“红书包”的发起人之一的阿迪雅老人给孩子们讲述“红书包”的故事。

来源:苏尼特右旗融媒体中心

这支队伍汇集了农牧科技专干、医疗医务人员、乌兰牧骑队员等百余名专业人才,每年开展超过千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半个世纪以来,“红书包”始终如一地为边疆各族人民提供送学、送医、送智、送法、送技、送暖、送策、送艺等服务,将党的声音传遍辽阔草原的每一个角落。它引导农牧民深入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使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各族群众心中扎根发芽,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嘎查党支部书记德力格尔朝克图背着“红书包”走访牧户。(来源:锡林郭勒盟广播电视台)

苏尼特右旗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全旗的每一项工作中,专注于完成“五大任务”和全面建设“模范自治区”两大重点任务。他们不断挖掘和传承“红书包”志愿服务的红色优良传统,丰富“红书包”志愿服务的宣传教育载体,并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他们致力于向各族群众清晰阐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扎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促进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红书包”,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在北疆大地 

“红书包”装的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种下的是祖国北疆的未来与希望。


“红书包”是传播科学技术与最新知识的“致富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巴彦乌拉嘎查谨遵总书记教诲,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发掘北疆地区资源优势,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注册“乌兰包嘎骑”商标、成立牧业专业合作社,探索出牧户供货、合作社对接、企业加工、品牌化销售的一体化产销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出“红书包+畜产品”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模式,积极对接肉类经销商、餐饮企业,拓宽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牧户增收。

巴彦乌拉嘎查正在召开党支部会议。

(来源:锡林郭勒盟广播电视台)

“红书包”是建设边疆各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包”。依托“红书包”计划,每年都会在嘎查举办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嘎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打造新媒体矩阵,注册公众号、开通“永不褪色的红书包”抖音账号、小红书号,开通直播间、建立微信群,通过采访、纪录片等新颖形式载体讲好“红书包”民族团结故事,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培育新时代“红书包”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嘎查积极拓宽“红书包”项目的服务边界,开启“云送学”服务;以文创为媒,融合“红书包”深厚文化底蕴,研发“红书包”文创产品10余种,订单式销售文创产品,将“带得走的红书包红色文化”转变为推动嘎查集体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动力。

志愿者模范额尔敦巴图、乌仁高娃夫妻俩。

(来源:锡林郭勒盟广播电视台)

“红书包”是凝聚团结之美、传递进步之声的“希望包”。“红书包”不仅传递知识,更寄托着希望,体现了党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关怀。巴彦乌拉嘎查借助“红书包”项目,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思想教育,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使其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各民族共享精神家园、增进民族交流融合的关键力量。苏尼特右旗围绕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通过具体行动展现了相互支持的原则,将“红书包”模式推广至旗内各领域。以此为基础,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N”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与“五个认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谱写了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篇章,奏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永不褪色的“红书包”是这片点亮这片辽阔的北疆草原的灿烂星火,承载着历代志愿者的奉献与坚守,凝聚着广大农牧民的信赖与期待,将团结的种子播撒至基层各个角落,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汇聚成推动草原发展、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来源:公众号“民族团结进步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