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回归,宣汉非遗申请出战!

政务   2024-12-02 11:13   四川  












近日

李子柒漆器”“绒花

非遗主题新作回归

生动展现了非遗的工艺之美

再度掀起非遗文化热潮


各地文旅也开始蠢蠢欲动
想要一展家乡非遗风采
宣宣也按捺不住啦
宣汉非遗申请出战
快来看看这些“非”同“遗”般的
特色瑰宝吧!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薅草锣鼓”又叫“贺阳春”,是在开春以后在田间地头表演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表演时,一群人在田地里锄草唱和,二人在地头敲锣打鼓领唱,歌词有不少为口头即兴创作,风趣而幽默,充满了生活气息。土家族薅草锣鼓又被称为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马渡山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渡山歌是产生并流传于宣汉县马渡关镇及周边地区带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民间音乐,是马渡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深丘和山区,交通闭塞,生产耕作方式落后而又努力与大自然抗争的产物。歌词大多数为七言,也有五言,内容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口语化,唱起来朗朗上口。

马渡山歌底蕴丰富,根基肥沃,其语言文学和音乐旋律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苏二姐》在文艺舞台上出现后,便不胫而走,飞向全国。




徐鸭子传统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鸭子手撕鸭是采用宣汉县前河上游土家族地区自然放养的土鸭和纯正中药材香料及大巴山特产的草药香料,经过徐氏几代人创立并不断丰富而形成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食品,色鲜、味美,油而不腻、香彻透骨、肉质酥嫩、风味独特。
徐鸭子传统制作技艺十分复杂而讲究,是川东人几百年积累的结晶,具有现代工艺流程难以取代的工艺价值。近年来,由于徐鸭子传统制作技艺的兴盛,带动当地农民家禽业迅猛发展,解决不少当地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引领农民发家致富。



王幺贡爷系列故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幺贡爷,清道光年间东乡县城(今宣汉县东乡街道)城隍庙街人,生卒年不详,真实姓名是王思绪,字旭斋,因排行老幺,人称王幺先生,后中过秀才,成为贡生,故又称王幺贡爷。他多次应试,皆不为主考官所喜。王幺贡爷机智诙谐、不畏权势,至今在宣汉、开江等地还广为传颂他的故事





土家余门拳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汉土家余门拳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演变而来,经历代相传,不断吸取各代名师的武术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拳术,历代余门祖师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符号,载入《宣汉县志》《四川武术大全》《五禽图》等典籍。



土家钱棍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钱棍舞是土家族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因表演者使用的道具用铜钱和竹棍制作而得名。三尺竹棍穿上24颗麻钱,表演时以钱棍敲打身体各部位发出悦耳的响声。
土家人笃信铜钱的撞击之声能够驱邪降福带来好运。于是钱棍舞流传至今,寄托着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土家刺绣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要以刺绣的方式体现在服饰、鞋、帽上。
土家刺绣多以单层绣与多层绣相结合,一般先选择白、蓝、黑等单色布料做底,底布根据需要裁剪,再配上图案纹样,图案纹样多以色泽鲜艳生动、对比强烈、寓意吉祥为主。




宣汉曾氏竹编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汉曾氏竹编”是产生并流传于宣汉前河流域的传统民间工艺。宣汉前河流域的中高山区盛产竹子,竹编工艺相当发达。大到晒席粮仓,小到炊餐用具无不使用。竹编艺术以绿色环保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技艺非常精细,往往用于收藏,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宣汉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
这些璀璨的非遗瑰宝
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也是宣汉的文化名片
等待您来探索、品味!


宣融综合

编审:丁  梅   责编:向  萌   编辑:张雨柔

宣汉发布
传递最权威的宣汉声音,讲述最生动的宣汉故事,展示最立体的宣汉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