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设想,并且最终实现了。那么同样作为航天大国的我们,是否应该感到紧迫,是否应该照此赶超?
光明网评论员
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实施第五次轨道试飞。火箭的第一级助推器在完成使用后,实现了“历史性着陆”。高71米直径9米的超重助推从天而降,缓慢飞行降落到发射塔前时调整姿态为垂直,机械臂也缓慢回收,最终成功“夹住”这个庞然大物。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举动,被广大网友们形容为“筷子夹火箭”。
掌握火箭的可重复回收利用,降低发射成本,是当前全球航天业共同追求的研究方向。SpaceX的猎鹰9号已经实现350多次一子级回收,所用形式是展开支撑腿降落在指定着陆场的形式。我国航天企业也实现了相类似的技术试验,完成了十公里级的垂直起降(VTVL)回收方式。但“星舰”的这次“筷子夹火箭”回收,再度打破了人们对于火箭回收利用的想象,让人们对航天科技发展的边界和太空探索的无限可能,有了更多新的期待和遐想。
“筷子夹火箭”,实际上并非通过机械臂夹住火箭,而是火箭悬停落在机械臂后再夹稳固定。这对火箭飞行控制设计提出了很高的精度要求,并且要求所使用的箭体轻且坚固。相较于VTVL的回收方式,一子级直接实现在发射塔架上回收,省略了VTVL陆地/海上平台回收后的转运、检修、复用安装等步骤,直接实现在发射塔上检修和再次发射,大大提高了重复使用效率,也进一步降低了发射成本。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设想,并且最终实现了。那么同样作为航天大国的我们,是否应该感到紧迫,是否应该照此赶超?
紧迫感是应该的。对太空的探索和空间资源的利用,在今时今日确已进入了一种紧张状态。空间资源有限,根据现行国际规则,就是先到先得。我们只有将更多的火箭打上天,将更多的载荷送入轨道,才能为未来国家发展获取到更多资源。这一点,与深空科学探索、载人航天发展等空间科学长期发展不冲突。现如今,全球火箭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总量上,我们并未占据主要比例。这个数据,是衡量国家航天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种超乎想象的航天能力,我国所有航天从业者确实应该感受到压力。毕竟这样的可回收技术,实现了时间、人力、资金上的节省,对航天事业发展大有助益。
当然,压力必须转换为动力,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照此赶超。航天事业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我国航天事业数十年来的成就表明,我国有能力在空间科学领域实现更多、更大的成就。但基于现实发展历程看,我国确实在技术和资源积累上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差距,如20吨级以上运载能力的大型火箭2016年实现首飞,而其他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成熟运用产品。
因此,面对“星舰”的试飞成绩,我们需要学习的反而是想象力,以及梦想和商业航天的完美融合。航天事业发展离不开想象力,也更需要市场助力。对于经过实践已经成熟的如VTVL回收技术,我们要加紧实践充分掌握。从长远看,助力我国实现航天强国建设目标,需要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离不开大量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