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意向职业的特点,同时也更了解自我,识别并追求与个人兴趣和特质相匹配的职业生涯,才能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职业选择的壁垒与误区,也让更多的秦明不再“委屈”。
光明网评论员
日前,《法医秦明》系列电视剧的人物原型、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警务技术四级主任、法医秦明来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文化讲堂,成为复旦学生们追捧的“偶像”。“不讲学术,只想让大家了解法医这个行业、尊重这个行业。其实,我们这个工作很有价值。”秦明说。他1998年进大学读法医专业后,在2012年左右开始把工作中的一些故事写下来,主要原因就是“感到委屈”。
©中国青年报
这不是秦明第一次说到“委屈”——有的人不跟他们握手、不与他们同桌吃饭,办喜宴时有人会找一个拐角靠边的位子让他们单独坐,同科室的小伙子相亲会被“歧视”,有的同事每次验完尸回家会被家人要求洗三四遍手。但委屈过后,真正促成他写小说讲述法医故事的,是一桩桩真实命案的侦破,“我很想让普通老百姓认识我们,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工作很重要、有价值”。
不止是法医会受到这样的歧视,很多职业也常常受到社会偏见的困扰,但不是每一个这样的职业都有一个“秦明”,能把这份职业中的利与弊用艺术的方式描述出来,让大家知道。很多人入行前,对职业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读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能每天变着花样吃好吃的,殊不知这个专业研究的是食物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是连接食品科学与工业工程的重要桥梁;喜欢花花草草就学植物保护专业,但实际上这个专业研究的大多不是植物,而是植物的天敌昆虫,不仅要学植物学、生物化学,还有昆虫学、检疫学,是不是让人意外?
余华曾描述过他的职业道路。高考失利后,因为轻松且工作待遇不错,父亲托人让余华在镇医院当上了一名牙医,“我实在不喜欢牙医的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面对别人的口腔,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当然,五年的牙医生涯为余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也让他写出了《“威尼斯”牙齿店》这样的小说作品,但这段人生中的弯路为他带来的灰暗感也是实实在在的。
也有人因为对职业的误读而错过了某些职业,成为一生的遗憾。过分在意他人视角下的“我”、他人评价中的“我”,就会对世界的理解有偏差,从而影响人生选择。想清楚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想干的是什么,在择业之前甚至选定专业之前,深入了解学习内容、深造情况和职业前景,学习与人生才会变得兴味盎然。
近年来在很多学校出现的生涯发展教育,一大元素就是向学生展现各个职业的特点与定位,为学生开启职业生涯进行准备。邀请家长与校友分享职业上的经历,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视野,还增强了他们对多种职业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祛魅与职业理想的重塑。近些年,教育部在高校展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引入了“生涯教育”的概念,加强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将这项工作贯穿在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意向职业的特点,同时也更了解自我,识别并追求与个人兴趣和特质相匹配的职业生涯,才能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职业选择的壁垒与误区,也让更多的秦明不再“委屈”。